稅改真的減負了嗎?起碼財務并不這么認為。
自2018年8月31日《個稅法》修改以來,引起了廣泛討論。
此次調整里,和公司人最息息相關的變化莫過于個稅起征點從原來的3500元上調到5000元,同時還新增了6項專項附加扣除項目——這的確在某種程度上給公司人“減負”了。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公司人的到手收入就會變多,因為在此次修改中,社保的收繳部門將由原來的社保局轉移到稅務局,查收力度更大不說,社保繳納基數也將按照實際收入額度來繳納。也就是說,對于那些原本沒有按全額收入繳金的公司人來說,你省下來的這點稅,可能還抵不過未來要多繳的金。
為什么以前會“少繳”?
按照法律規定,公司必須要為員工繳納五險一金。不同城市的繳納比例有所差異,以上海為例,一家公司最低要為一個員工繳納其月平均工資的31.4%作為社保費用,這對于很多尚未穩定的中小型企業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殘障金不屬于“五險一金”,卻也是企業必須負擔的成本。
稅改之前,社保繳納基數由企業自行向社保局申報。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中小型公司一方面出于節約人力成本的考慮,一方面也能讓員工拿到更多的到手收入——這也是不少公司人所期望的,于是選擇以一個比較低的額度來申報,比如以當地社保基數下限作為額度來交金。
但社保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后,一來企業員工的工資收入變得透明,二來稅務部門的執法和立管力度更強,這就意味著企業很難再蒙混過關。
需要注意的是,原本的“少繳金”本身就不是一種合規操作,更多是出于節約成本而利用了法律漏洞。
哪些公司最受影響?
社保由稅務局統一征收后,執法力度更強,企業的各種不合規行為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原本那些少交社保,甚至不交社保的公司將會面臨經營成本陡增的局面。所以這類中小型企業、私企以及個體工商戶是最受影響的。
此外,一些工資發放周期較長的行業,比如以工程款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建筑施工單位,這類公司常用的避稅方式就是將員工月平均工資壓低到個稅起征點之下,其余款項拖到年底以補貼形式發放,這種情況在今后將難以繼續。
還有一些經營范圍跨省市的企業,原來會利用不同地區的社保基數差,并從中選擇社保基數較低的城市來為員工申報繳納社保,這類公司未來也很難再有空子可鉆。
如果你是在國企、大型外企,以及合規企業工作的話,此次稅改可以說是一次利好,所以就不用太擔心這些問題。而某種程度上,這次稅改對于這些合規公司來說是更公平的。
社保多交了,為什么大家還這么“焦慮”?
按理說,社保的設立本身是一件好事,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們今后生活的保障。理論上,我們交得越多,公司就交得越多,以后我們可以享受到的福利待遇也就越多。但實際上,由于中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加上通貨膨脹等因素,大家最擔心的,就是養老金問題,現在交得多,未來是否就能拿得多?即便能拿到,但未來每個月的養老金數額是否能滿足屆時的實際消費力?
按照養老金的繳納方式,你工資中每個月都會有8%用來繳納養老保險,這筆錢會存在你的個人社保賬戶,等退休時領取。公司還會為你上繳相當于你工資20%左右的養老保險,這部分錢將劃進社會統籌賬戶。
那么,未來我們能拿到多少呢?取決于三個參數。
首先是你養老金領取地的工資水平,這個領取地要么就是你的戶籍所在地,要么就是你養老保險累積繳滿十年的城市。
其次是你個人賬戶里的余額,這部分是透明可計算的。
第三個是全年繳費年限,領取養老金的前提是要繳滿15年養老保險金,否則即便退休也無法領取。
也就是說,對于那些在一線城市工作的異地人而言,如果在一個城市繳滿10年養老保險還好,如果不滿10年,中途又去了其他低線城市,那就相當于按一線城市標準交了社保,卻只能享受低線城市的養老保險待遇,這是很多尚未確定未來的年輕人不愿意全額繳納社保的原因。
即便在一線城市呆滿10年,不少公司人也會擔心社會老齡化帶來的變數以及養老金的積累速度比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因此新《個稅法》施行后,多交的這部分社保在很多公司人看來相當于是變相多納稅。
9月6日落實的《個稅法》配套措施已確定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普通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6項支出可抵扣個人所得稅,同時也督促各地要抓緊研究適當降低社保費率,確保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9月11日的最新進展,稅務總局、財政部、人社部、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等五部門正在聯合推動征管職責劃轉工作,稅務總局明確表態,對依法繳費的企業,費付會逐步合理下降。
但其實,從目前所能看到的這些改革政策來看,這6項專項扣除具體能抵扣多少、申報條件和流程等問題都尚未確定,普通公司人到底是否真的能從中受益還是個未知數。稅改看起來是個利好,但不確定的東西依然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