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本報報道組
“這里的水可直接飲用。”
昨日上午,丹江口大壩上游,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胡家嶺水質自動監測站內,值守的工程師柳根說。
他身后的顯示屏上,實時監測數據不斷跳動著,直傳到千里之外的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最新數據顯示:丹江口水庫水質接近一類標準,穩定在二類之內,水質優良。
此時,蒙蒙細雨中的丹江口大壩巍然屹立,鎖住一庫清水,靜待水庫東邊送水閘開啟,遠處的山丘和島嶼時隱時現,宛若一幅清淡素雅的山水畫卷。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北送之水,優先保障北方人民的生活用水。丹江口水庫,將成為京津冀豫地區的“大水缸”。這口缸,不可有污垢。蓄水前,丹江口庫區開展“大掃除”,對170米水位線下的新淹沒區進行最徹底的清理。
掘地三尺 異地填埋污染土壤
丹江口市羊山路72號,是丹龍化工公司廠址。隨著水庫上漲,外圍溝汊被淹,生產區成為半島。
昨日上午記者現場看到,這里靠近公路的辦公樓、家屬樓和庫房還在,而瀕臨水庫的生產區則已夷為平地,黃土裸露,荒草萋萋。
“為杜絕污染,這里連土都挖走了,山頭都削矮了!”站在原來的生產區,63歲的張柏勛介紹說。他曾參與創辦這家化工企業,后來升任總經理,直到停建令后工廠關停。
丹龍化工的前身,是一家校辦燒堿廠,后來改產黃磷和磷酸,雖停產多年,但遺留的土壤污染,成為清庫的難題。
最初的清庫規劃中,丹龍化工的污染被低估,僅按一般工業企業處理固體廢物,“我們在檢測它的場址時,發現土壤含有黃磷成分,嚇出一身冷汗!”丹江口市環保局負責人介紹。
這一情況很快引起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的高度重視,決定重新立項處理。
異地填埋。在遠離水位線的常家溝,隨后建起一座專業填埋場,接納丹龍化工的污染土壤,項目投資數千萬元。
鄖縣柳陂鎮的博達豐公司,其原廠區位于丹江口水庫170米蓄水線附近,曾大量排放電鍍廢水。
在附近的稻田土壤里,檢測部門發現了重金屬六價鉻。六價鉻可致癌,對環境有持續危害。
去年4月起,鄖縣環保局開始對受污染的土壤進行挖掘處理,深度從1米到5米不等。直到采樣檢測達標。
就這樣,4.2萬立方米的污染土壤運到鄖縣城關鎮紅橋村,再進行化學處理,將六價鉻降解為無毒的三價鉻后再深埋。整個清理費用上億元。
為什么連土都要挖走?
鄖縣環保局副局長劉志東說,這才是最徹底、最穩妥的辦法。
在庫區,像丹龍化工、博達豐公司這樣進行了清理的,還有丹江口市第一造紙廠、鄖陽造紙廠等,清理的污染土壤超過17萬立方米。
全副武裝 清除傳染性污染源
庫底清理,還涉及170米線下的醫療衛生機構、亡者墓穴等。
在鄖陽島原柳陂鎮衛生院,原有樓房夷成平地,有的地方留下焚燒痕跡。
“柳陂是個大鎮,來衛生院看病的人多,醫療垃圾也多。拆除前,我們對每個角落都進行消毒,拆除后再撒漂白粉消毒。”鄖縣衛生局副局長曾傳菊說,每項清理工作完成后都要進行抽檢,不達標的立即整改,徹底清除傳染性污染源。
而墓穴清理,則尤其費勁。
刨人祖墳,不受歡迎。一戶戶做通思想工作后,再將墓穴推倒、填平、消毒……大熱天里,戴著護目鏡、穿著厚厚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幾分鐘就全身濕透。
十堰市移民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十堰全市共清理墳墓3.6萬余座,其中傳染性墳墓464座。
“墓主因患肝炎等傳染性疾病致死的,墓穴清理后先焚燒,焚燒干凈后再回填,每填10厘米到15厘米土,就撒一層漂白粉消毒,少的撒5層,多的撒10層。”丹江口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吳建軍介紹。
如何確定是否為傳染性墳墓?吳建軍說,最基礎的工作是查檔案。
在清理原丁家營衛生院時,通過檢索檔案發現一起30多年前較為惡性的傳染病記錄。
必須找到死者墳墓!經過追查,工作人員終于找到該墓,其位于水位線以上,盡管不在清理范圍之內,但還是進行了焚燒消毒處理,最后夯實封閉。
最嚴標準 回頭看不留死角
丹江口庫區清理,涉及十堰5個縣市區、29個鄉鎮、443個單位、125家企業、11.6萬人,斥資約2.5億元。
2013年8月,國務院南水北調辦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丹江口水庫庫底清理綜合評價為合格,完全能夠滿足蓄水要求,具備調水條件。
雖然通過驗收,但為了以防萬一,十堰市移民局于2014年8月啟動“庫底清理回頭看”行動,對清庫的死角進行“再打掃”,整改移民房屋質量隱患612處,拆除庫周的臨時工棚2830平方米、淹沒線下移民房屋987平方米、電線桿55處,清運垃圾5861立方米,清理零星樹木900株。
“送到北方的是飲用水,所以在庫底清理工作上,我們要求十分嚴格。”十堰市移民局副局長李全儒說,對重金屬污染土壤的處理,必須將被污染的土壤運走處理;驗收標準也更為細致,衛生清理、固體廢物清理、建筑物清理、林木清理、易漂浮物清理等分類十分細致……
驗收專家組成員、水利部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環境與移民處處長潘尚興也說,這次丹江口庫區清理,執行的是最嚴標準。
記者感言
這愛,純凈如水
送一江清水北去,庫區人民滿懷真誠。凝聚情感,擔當責任,他們詮釋著跨越三千里水脈的大愛精神。
何謂愛?愛是全身心的投入,愛是不計得失的真心奉獻。愛,也容不得半點雜質。在南水北調的偉大工程中,充滿靈性的丹江漢水,也承載著情,盛滿了愛。
十萬網箱被撤走,為的是杜絕餌料污染;創稅巨大的化工企業被勸走,為的是確保水質優良;專業隊伍清污、清漂,為的是努力讓水域沒有半點雜質。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丹江口乃至整個十堰市,上上下下都在像呵護眼睛、呵護生命一般,呵護著這片廣闊的水域。
愛的源頭在丹江口,愛的制高點也在丹江口。不論是遷居的移民還是上岸的漁人,不論是地方官員還是普通百姓,人們對調水都滿懷敬畏與真誠。敬畏的是這項工程的重大意義,真誠的是把清泉送往北京。他們沒有宏大的道德說辭,更沒有模式化的生硬表態,只是靜靜地做著垃圾分類、不用農藥化肥、清理漂浮物等實實在在的事情。
不容一絲雜質,不是件簡單事。它是移民精神的延續,是無私品格的縱深——庫區人民不僅付出了背離故土、田地淹沒、營生改變的巨大代價,而且還正在自覺地維護著這種代價所換來的碧水清澄。如果說,搬遷、上岸、改變營生,成就的是蓄水,拒絕污染、清理垃圾,保證的則是水質。
永保一江凈水北送,這是政府的態度,也是庫區人民的心愿。
移民村里探訪神奇“小公園”
昨日,水庫邊上丹江口市三官殿辦事處高家溝村移民安置點,成片的蔬菜綠油油的,長勢喜人。
剛從菜地里起身的王金國告訴我們,他是內靠移民,這兩年搬過來的。目前承包了三畝多菜地,日子過得還算可以。“澆菜的水是從哪里來的?”他指了指百米開外的那片美人蕉,“喏,一部分水從那公園里來”。
王金國所說的“公園”,是一個兩百多平方米的美人蕉林,幾千株美人蕉花還沒謝,大紅、粉紅、橙黃的一大片。當地干部告訴記者,這既是一個小公園,也是一片日處理50噸污水的人工濕地。原來,美人蕉根系發達,具有很強的有害物質分解功能。當地通過大片美人蕉分解生活污水,使之達到灌溉和排放標準。
生活廢水通過家家戶戶的管道,流經家門口的化糞池,集中到這小公園里。再通過調節池、沉沙池、厭氧池進行處理,最后就變成清水排出。這種“神奇”的水污染處理方式,有效解決了村莊生活污水對水庫的威脅。
近兩年,丹江口市在46個庫邊村莊建設了這種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添置配備了垃圾池、垃圾箱、垃圾車、化糞池等環保設施。僅垃圾桶就有3000多個。項目總投資5186萬元。
王金國把一竹籃香菜往肩上一擱,比劃著告訴我們,以前家里的糞池滿了,一下雨流得到處都是,非要挑運不可。現在建了新房子,一家兩個廁所,污水直接流到“小公園”處理,方便得很、干凈得很。
“小公園真能凈化水嗎?”“可以到水口聞一聞”。記者俯身扒開石板,找到地下水口,沒聞到任何異味。
策劃:鄒賢啟 蔡華東
統籌:趙洪松 胡祥修
報道組成員:汪洋 李思輝 黃中朝 唐曉安 張歐亞 饒揚燦 劉曙松 張朋 彭煜
通訊員:李啟東 馮功文 王東 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