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能文|張程程】4月1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在北京發布了“中國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景暨路徑研究”項目成果。研究顯示:2050年可再生能源滿足我國一次能源供應60%,以及電力供應85%以上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在經濟上是可承受的;屆時電力將占到整個終端能源消費的60%以上。
該項目研究者之一、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認為,為適應中國未來的能源轉型形勢,應該將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會議中強調,目前我國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共識尚未達成。新能源發展受阻主要是因為其波動性存在。由于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和不確定因素,以及不同能源品種之間的利益難以協調,如果要推動能源消費模式的轉型,那么技術進步與制度創新一個都不能少。
史立山對該報告中205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占終端消費60%以上這個數據仍然持有質疑態度,“我們現在現實和理想之間還是有一個相當大的鴻溝需要去跨的,是不是一定能夠跨好,通過什么樣的市場機制來實現這一目標、如何真正落地才是最重要的。”
在史立山看來,未來以可再生資源為主的能源體系中如何建立儲能系統;同時,在終端能源消費中,電和熱如何互補等均是下一步需要細化的措施。各級部門要從技術、管理、示范上建立具體的措施,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Q&A
(以下內容是無所不能對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能源基金會高級副總裁林江的采訪)
Q:在可再生能源發展過程中,儲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國的儲能技術和產業化情況如何?
石定寰:現在我們的儲能技術還沒有突破,我們電力系統,甚至將來進一步進入家庭系統,那就需要成本進一步降低。但是目前我們的學科建設、研究發展還遠遠沒跟上,而且科研規劃也是短期的,還沒有看得更長遠。如果這個目標政府明確了,我們就能很堅定了,大家去做就行了。
林江:國內外很多儲能技術現在都有了,但核心是價格問題,這也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如果儲能推廣起來,那么價格自然而然就降下來了。其次,我們有很多其它方式來平衡系統的波動性。儲能不是唯一的。現在只是需要我們想出更多的辦法,拿出更多的解決方案。你要投入,才會有生產,企業和國家來都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而投入。
A:如何看待互聯網、智能化與能源行業的結合?
石定寰:這個已經不是一個遙遠的未來了,中國在“十三五”明確要互聯網+能源,現在實際上我們的互聯網智能化已經在翻番了,比如說太陽能,我們有智能光伏電站,把大量的信息技術充分地應用起來,包括黃河上游的電力公司,他們也充分運用大數據,分布在青海和甘肅的電站都把它們集中管理起來,這就實現了互聯網。
中國在互聯網技術上處在很重要的位置。現在我們也在總結經驗,通過若干示范項目來形成我們的標準。中國新的電力標準,實際上傳統能源很難進去,但是新能源卻不一樣,將來互聯網、智能電站會越來越普及。
Q:能源基金會一直也在推動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對于你們來說,2015年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項目是不是重中之重?
林江:我們是非常重視如何從系統的方面來推可再生資源發展,推整體能源系統的轉型問題,不僅僅是技術問題。現在,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有很多商業模式需要解決,有很多跟其它各界相關的綜合問題,包括建筑問題等,因為城市是未來能耗最大的一部分,而城市里面能耗最大一塊能耗是建筑。現在需要有一個更好的團隊把這些技術綜合起來,我覺得是現在最大的挑戰,所以我們也希望找到更有力的合作伙伴來探索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