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年來社會治理的新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5年,面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習近平同志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理論勇氣和政治遠見卓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寶庫中的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其中,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近5年來中國社會治理領域最為重要的創新性進展與創新性成果。我們初步學習和研究認為,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十分豐富,突出體現在以下10個方面:
(一)人民中心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場。社會治理,說到底就是對人的服務和治理。社會治理要以人為本,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習近平同志的“人民中心論”,其核心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一切接受人民檢驗。這樣的“人民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中關于“人民是歷史的主人”這一重大科學論斷的繼承和發展。
(二)民生為本論。以民生為本,是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的本質體現。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要積極推動解決人民群眾的基本民生問題,不斷打牢和鞏固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習近平同志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同志指出:“要處理好維穩和維權的關系,要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完善對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使群眾由衷感到權益受到了公平對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維護。”這是充滿唯物辯證法的重大思想觀點。
(三)公平正義論。促進公平正義,是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的核心要義。一是強調健全社會公平保障制度。要實現規則公平,規則面前一視同仁;實現機會公平,機會面前人人相同;實現權利公平,公民基本權利一律平等。二是強調走共同富裕道路。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要避免兩極分化,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讓所有人民群眾都過上好日子。三是強調建立共建共享社會。共享社會是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全面共享發展成果、共建共享發展成果。四是強調問題導向。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里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里就需要改革。”真正讓全體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社會公平正義。
(四)法德共治論。法治和德治并舉,是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他強調:“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發揮法治對社會治理的保障、服務和促進作用。習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是全社會一致認同的核心價值觀。
(五)體制創新論。創新體制機制,是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的顯著標志。他深刻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一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二是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習近平同志指出:“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我們要深刻認識互聯網在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三是創新社會治理機制。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社會利益協調機制、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社會風險評估機制、突發事件監測預警機制,保證社會治理的常態化、長效化、社會化、智能化。
(六)不忘本來論。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和優秀文化,是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的鮮明特色。他深刻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基和魂魄,我們必須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習近平同志特別注重家庭建設,他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奠定最為深厚雄渾的力量。
(七)群眾工作論。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是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的基本要義。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做群眾的工作。他強調:“一切社會管理部門都是為群眾服務的部門,一切社會管理工作都是為群眾謀利益的工作,一切社會管理過程都是做群眾工作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群眾工作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群眾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習近平同志關于社會治理中加強群眾工作的重要論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新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思想。
(八)基層重心論。注重基層建設,是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的突出風格。他強調:“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對基層社會治理的高度重視,表明習近平同志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為民情懷。
(九)總體安全論。樹立總體安全觀,是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的重大創新。他深刻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既要重視“國土安全”,又要重視“國民安全”。既要重視“國家發展”,又要重視“國家安全”。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
(十)黨的領導論。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是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的靈魂。一是社會治理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牢牢把握黨對社會治理的領導權。二是以黨風政風好轉帶動社會風氣的好轉。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從嚴治吏,大力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凈化黨風政風,帶動和促進社會風氣向上健康發展。三是提高黨領導社會治理的能力。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關鍵在于提升黨的執政水平。這就需要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領域改革發展。
通過以上梳理和闡述可以看出,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是一個層次分明、有機統一的系統理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嚴謹的邏輯。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不僅是對我們黨過去成功經驗的堅持和繼承,而且是對當今社會實踐的凝練和升華,也是對未來發展的引領和創新。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是推動社會領域改革發展、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二、5年來社會治理的新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5年,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引下,我國社會治理實踐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從宏觀社會治理到微觀社會治理,從各領域系統治理到城鄉社區治理,都大力度全方位地深入推進,取得了新突破、新進展、新成效。這里僅舉其犖犖大端,作個簡要闡述。
(一)筑牢改善和保障民生工程
——實施脫貧攻堅戰。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2015年11月,黨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對脫貧攻堅作出全面部署。國務院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計劃,細化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中辦、國辦出臺11個配套文件。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出臺118個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實施“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計劃。通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等,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得到落實。2013年至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每年都減少超過1000萬人,5564萬人擺脫貧困,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
——促進就業創業。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放緩的情況下,通過實施扶持就業政策,廣泛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有力地激發了社會創造力,就業創業人員穩定增加,近4年來每年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為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近5年,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在實現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框架基礎上,進一步打破城鄉分割、單位雙軌的堅冰,更多地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一是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合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二是實施養老金并軌改革。實行了20多年的養老金雙軌制正式廢除,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都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養老金待遇與繳費而非職級掛鉤。三是統籌推進社會救助。特別是慈善法的頒布與實施,是我國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將開啟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的新時代。
——改善住房保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控制房價過快上漲。構建了包括公共租賃住房、棚戶區改造、農村危舊房改造、住房公積金等在內的住房保障體系。
(二)推進社會治理基礎性制度改革創新
教育、衛生、人口、戶籍管理等制度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性制度,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和制度安排。
——在教育領域,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制度建設。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在醫療衛生領域,突出建立現代醫療衛生制度。一是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全民。目前,我國基本醫保覆蓋95%以上人口,編織起全球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世界衛生組織稱贊“中國的醫改成就舉世矚目”。二是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商業健康保險和慈善救助有效銜接。三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治療。破除公立醫院以藥養醫機制。全面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優化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四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發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
——在人口發展方面,完善計劃生育制度和應對人口老齡化。實施人口發展戰略,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二孩”政策的頒布,是對我國1983年以來所實行的計劃生育“一孩”政策的重大調整,關系到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繁衍和持續性發展。同時,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構建以生育政策、就業制度、養老服務、社保體系、健康保障、人才培養、環境支持、社會參與等為支撐的人口老齡化應對體系,積極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人口政策的創新,是近5年社會治理實踐創新的重大標志。
——在戶籍管理方面,建立全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了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實現市民化。“居住證”取代“暫住證”,并據此享受所在城市各類基本公共服務和各項便利。戶籍制度改革是我國社會治理基礎性制度的重大創新。
(三)構建國家安全體制
這是近5年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極具標志性的重大舉措。為了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黨中央決定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體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一是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二是制定《國家安全戰略綱要》和《關于加強國家安全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做好各領域國家安全工作。三是修訂并通過新的國家安全法。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立、《國家安全戰略綱要》和國家安全法的制定,對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全已經并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國泰才能民安。黨的十八大以來,“平安建設”被提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圍繞深入推進平安建設,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推出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社會治安防控和網絡安全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舉措。成立了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了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出臺了一系列食品藥品安全、質量安全的政策措施。持續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努力遏制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健全,應對危機與風險的能力明顯提高。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網絡和信息化管理領導體制,制定和實施網絡安全戰略,加強網絡市場監管。平安中國建設取得重要新進展。
(五)加快社會誠信制度建設
推進誠信制度建設,既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社會誠信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國務院頒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關于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強調著力推進誠信制度建設。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將推進青年信用體系建設、倡導和培育青年誠信品格納入青年發展事業總體布局。注重加強社會信息基礎設施、基礎制度、基礎能力建設,加快推動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代碼、統一共享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健全相關方面的配套制度。建立公民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
(六)加強城鄉社區治理
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基礎部分。近5年來,黨和政府更加重視城鄉社區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各地普遍推行民主化、網絡化、網格化、精細化管理,創新城鄉居民全面服務管理新模式。暢通民主渠道,開展基層協商,推進城鄉社區協商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動各地立足自身資源、條件、人文特色等實際,完善社區治理模式。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等行為準則。許多城鄉重視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大力開展鄉風、村風、家風建設,通過加強古村落保護,編寫族譜、家訓等,傳承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中央有關部門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措施,有力地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與文化的保護和創新發展,也促進了平安社會、和諧社會建設。
(七)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公眾和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社會治理中的短板和難點。中央有關部門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清理、規范和支持社會組織發展的辦法。推動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致力于建立新型行業協會商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和引導行業協會商會自主運行、有序競爭、優化發展。2016年底,作為第一批脫鉤試點的132家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實現與行政機關脫鉤,完成脫鉤試點的改革目標。第二批試點正在有序推進,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框架。近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積極探索實行購買服務機制,重視發揮社會組織在引導社會成員參與風險評估、矛盾調解、社區矯正、青少年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取得了積極效果。
(八)創新社會治理方式
按照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要求,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方式創新,是近5年中國社會治理新實踐的重要特征。一是以信息化建設為基礎,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的網絡化與智能化。印發《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規范和指導未來1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制定《“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明確統籌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整合集中資源力量,為推進國家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數字動力引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特大城市積極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強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標準,大力推行基層治理信息化,打造“智慧社區”,不斷提高城市社會治理精細化、智能化、現代化管理水平。二是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為契機,不斷推進社會治理的法治化與制度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辟了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的新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備;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對全面依法治國、依法治理社會發揮了重大推動作用。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公正文明執法水平明顯提升。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司法責任制改革全面推開,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逐步推行。制定實施干預司法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設立知識產權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跨行政區劃法院檢察院,實行立案登記制,廢止勞教制度,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得到堅決糾正,司法職權配置不斷優化,執法司法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加強。
(九)加大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
治理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事關人民生命安全和社會安定,是加強創新社會治理的重大任務。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重視環境保護與治理,著力推進解決影響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的環境問題,大力度地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強化環境保護法治,開展環保督察巡視,推進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推行改水改廁、垃圾處理,建立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組織制度體系;以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為抓手,逐步構建與改善環境質量的工作體系。全面啟動控制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強力監管和嚴格問責制。創新環保督察體制,決定建立環保督察機制。組建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工作。中央環保督察不僅提升了地方黨委政府的環保責任,而且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環境問題,推動地方建立環保長效機制。各地普遍清理“散、亂、污企業”。許多地方還開展了創新公共空間治理行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為之改觀。
(十)全面加強黨對社會治理的領導
黨風決定政風、社風、民風。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必須從嚴,這是中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制度與組織保障。實踐表明,從嚴治黨、懲治腐敗是最大的社會治理,是理順民心、實現黨長期執政、確保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之舉。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從嚴治黨的重大舉措環環相扣,“老虎”“蒼蠅”一起打,懲治了一大批腐敗分子,對端正黨風發揮了重大作用,伸張了正氣,剎住了歪風,贏得了黨心民心,極大地帶動了政風、社風、民風好轉,也推動了社會治理創新發展。針對群團組織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刀闊斧地改革群團組織,使群團組織更有效發揮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這幾年,還大力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使黨的建設覆蓋到各類企事業單位、各種社會組織、各個城鄉基層,強化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這些措施,對全面加強黨對社會治理的領導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5年來社會治理的新境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5年,我國社會治理思想創新與實踐創新發展,不僅有效助力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而且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新境界。
(一)開拓了科學社會主義社會治理思想的新境界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與創新社會治理的思想與實踐,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入觀察和分析當今中國社會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堅持、繼承同發展、創新辯證地統一起來,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的治國理政思想,使科學社會主義社會治理思想進入了新境界,達到了新高度。例如,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思想,不僅回答了社會治理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還回答了社會治理的評判標準和行動準繩問題,提出了檢驗社會治理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群眾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群眾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是否得到了切實保障。這一系列創新性的社會治理思想和實踐,大大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理論。
(二)開拓了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的新境界
“社會管理”轉變為“社會治理”,由“管理”到“治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思想更深刻、內涵更豐富。“社會治理”更加突出了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下的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良性互動,有利于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更加突出以人為本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創新思想,強化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權益保障制度和首創精神;更加突出民主政治和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社會治理要著眼于擴大人民民主,建設法治社會,提高社會治理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更加突出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運用經濟、法治、教育、行政等多種手段完善社會治理方式方法,標本兼治。這些標志著由傳統的社會管理向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現代社會治理轉變。
(三)開拓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文明相融合的新境界
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這就決定了社會治理創新發展的獨特道路。習近平同志堅持立足中國國情,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堅守但不僵化、借鑒但不照搬,善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幾年社會治理思想創新與實踐創新,是在總結中國悠久的社會治理傳統和歷代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經驗教訓,以及借鑒吸收人類社會現代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將中國傳統社會治理模式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世界現代文明先進理念、有益做法進行分析鑒別和選擇性吸收。更加重視發揮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教化功能,發揮當代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最佳效果;更加重視家庭在社會治理中的基礎地位。這些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是對社會治理的文化價值維度的重大發展,進一步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精神支撐與凝心聚力的作用。
(四)開拓了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導向的國際社會治理關系的新境界
近5年來的中國社會治理思想與社會實踐創新,具有全球視野性、國際前瞻性、人類關懷性。習近平同志面對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綠色低碳,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目標,符合各國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的真誠愿望和共同追求,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是對我國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國際國內環境與時代特征進行科學分析與實踐探索的偉大成果,為促進人類社會共同發展打開了新的視角和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