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習近平。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常態”、五大發展理念,以及“供給側改革”等重要論述,為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
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體現習近平經濟理論和發展思路的熱詞。
以人民為中心People-centered
我們要想辦法調動一線工人、制造業工人、農民工的積極性(we need to motivate frontline workers, industrial workers and migrant workers),這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工人階級是主人翁,主人翁的地位要體現出來。
[背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共迎2016年元旦的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如此強調。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就曾鮮明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信念、人民理念,是黨的宗旨所在,是貫穿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主旨主線。
全面小康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中國致力于在2020前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繁榮的目標(China aims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by 2020, and pursues common prosperity for its citizens)。
[背景]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公開講話與文章中出現次數超過200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目標。
基本經濟制度Basic economic system
要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public-owned economy),也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non-public economy)發展。
[背景]習近平今年3月4日下午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委員時強調,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的一項大政方針,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
新發展理念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我國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China‘s economic growth philosophy will be driven by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development, openness and sharing)。
[背景]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并寫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所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之中。《建議》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新常態New normal
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signific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y),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新常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new normal” will pose both a challenge and an opportunity to China‘s economy)。
[背景]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新常態”。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the economy has shifted gear from the previous high speed to a medium-to-high speed growth),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the economic structure is constantly improved and upgraded),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the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driven by innovation instead of input and investment)。
供給側改革Supply-side reform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tough battle),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reduce ineffective and low-end supply of goods and services),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背景]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11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11月18日,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再提“供給側改革”,指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monetary stimulus policies)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supply and demand system)的變化。12月18日至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new normal)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創新發展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
[背景]習近平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強調實施一批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的重要性。2015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driving force)源自創新(innovation)。總結歷史經驗,我們會發現,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the dynamism and creativity),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產業和新產品,是歷次重大危機(previous major crises)后世界經濟走出困境(turning the corner)、實現復蘇的根本。
獲得感Sense of gain
檢驗改革效果的最佳方式就是要看人民群眾對改革發展成果的切身感受。“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是檢驗任何改革含金量的重要標尺。獲得感(sense of gain)其實就是努力使各項改革都能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都能滿足人民群眾愿望和期待(all the reform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 and they meet people‘s demands and expectations);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the public should have greater awareness of the fruits of reform)。
[背景]這是習近平2015年2月27日上午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時提出的。3月4日下午,習近平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民革、臺盟、臺聯聯組會發表對臺講話時再次提到“獲得感”:“只有讓兩岸(cross-Strait)協商對話、交流合作(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的成果,轉化為臺灣各階層民眾的普遍‘獲得感’,才能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才能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勢頭不被逆轉。”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作為政治理論話語體系中一個帶著新鮮生活氣息的新詞,“獲得感”同時攪動了會場內外兩個輿論場。
改革促進派Reform promoters
要著力強化敢于擔當(shoulder heavy responsibilities)、攻堅克難(overcome difficulties in their work)的用人導向,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要教育引導各級領導干部自覺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一思想,正確把握改革大局(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reform),從改革大局出發看待利益關系調整。
[背景]2015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十二次會議,習近平專門提到“改革促進派”,引發社會廣泛解讀。“改革促進派”其實在改革開放(reform and opening up)初期就曾被提出過,但當下它在中央深改組會議上被提及,無疑具有新內涵,它也與全面深化改革(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之需相呼應。
精準扶貧Targeted measu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精準扶貧要做到因地制宜(targeted measures that follow loc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taken in poverty alleviation),這樣到2020年,我國才能實現脫貧目標。
[背景]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就加大力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poverty alleviation)提出“4個切實”的具體要求: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早在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在武陵山區中心地帶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調研扶貧攻堅時就談到,扶貧要實事求是(seeking truth from facts),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2015年3月8日,習近平到廣西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再次指出,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
美麗中國Beautiful China
應號召民眾大力保護森林,更積極的參與義務植樹活動,努力打造更好的生態環境和更美麗的中國(create a bet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 more beautiful China)。
[背景]2015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美麗中國”被納入“十三五”規劃,首次被納入五年計劃。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green development),必須堅持節約資源(reserve resources)和保護環境(protect the environment)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的執政理念。習近平曾多次在各場合強調生態文明建設(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的作用,并親自參與義務植樹活動(tree planting campaign)等。2015年兩會期間,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說:“環境就是生命、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
房地產“去庫存” Real estate destocking
工業應解決去產能問題(deal with overcapacities),地產企業要繼續化解房地產庫存(de-stocking inventories)。
[背景]201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持續健康發展(continuing healthy development)。這也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首次對于房地產去庫存的表態。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2月14日召開會議,會議再度提出要化解房地產庫存。12月18日至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將“化解房地產庫存”作為明年結構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的五大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