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工作座談會。在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中,確定省、市、縣、鎮不同層級、東中西不同區域共62個地方開展試點,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重點。
自從《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之后,“新型城鎮化”這一概念在政策層面出現的頻率超乎尋常的低,市場似乎也逐漸淡忘了這一“中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然而,從“絲綢之路經濟帶”到“京津冀一體化”,再到最近熱門的“長江經濟帶”,圍繞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布局框架正在逐漸清晰,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產業結構合理布局、生態環境優化的新型城鎮化路徑也正在有條不紊的展開。我們仍然重申在改革頂層設計已基本完成之后,2014年也將成為全面展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起步之年,這也是改革措施落實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著力點,我們在年度策略中也強調了新型城鎮化建設將是投資主戰場,年初以來,絲綢之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建設已經陸續展開,或將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撐。
當下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三期疊加下的三重斷裂帶,即GDP錦標賽動力的喪失期——改革紅利不能充分協調發揮合力期——全球化紅利暫緩釋放期,以及發展的斷裂帶、改革的斷裂帶、全球化的斷裂帶,這一情況空前復雜,具有極大的挑戰性。新型城鎮化即我們所強調的深度城市化,在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前提下,也提供了足夠大投資與需求層面的想象空間,將與消費升級、人民幣國際化共同成為支撐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三駕馬車,將成為中國經濟沖出三重斷裂帶的重要抓手。
首先,通過國家戰略層面的產業布局與區域協調發展,有效發揮政府在戰略規劃、政策引導和公共產品提供方面發揮重大作用,破解發展斷裂帶下增長動力的缺失。在增長動力方面,在主體功能區規劃清晰的前提下,將3000多個縣級行政單位參與的全員GDP錦標賽,升級為20-30個超級城市群之間的比賽,重塑扁平而有效的中央地方關系,既保障地方的活力釋放,也強化了中央的有效指導。通過絲綢之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實踐建立起未來深度城市化的梯次范本。同時可以在范本建設中大力推進PPP,即公私合營伙伴關系,在城市建設中同步進行政府適度去杠桿和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
其次,這也同時涉及第二個斷裂帶——改革斷裂帶的修復。日前召開的中央深改組第三次會議審議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意味著這一引領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有望盡快出臺,為進入深水區的改革破解難題。而財稅體制改革正是新型城鎮化建設重要的資金保障。一方面,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支出以滿足新增居民的公共需求;另一方面,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經營模式轉變,要求地方政府將土地增值收益與被征地農民和進城務工農民按比例分享,很大程度上削減了地方政府的可用資金。地方政府融資渠道單一和民資參與不足是目前地方政府的城鎮化支出財力緊張的兩個重要原因,而解決途徑也將主要從這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通過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培育地方主體稅種,包括房地產稅的完善等,平衡地方政府資金來源。另一方面,鼓勵民間資本采取獨資、控股、參股或者以BT、BOT、PPP等市場化模式參與投資建設運營,這也是未來值得關注的核心亮點。
最后,在全球化大循環出現局部斷裂的情況下,中國應該以自己為主建立自己的內循環或者小循環,一方面,通過不斷擴大內陸沿邊、外部沿海開放和遠程綠地投資,如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來形成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另一方面,通過深度城市化的梯次結構激發內需潛能(投資+消費),形成內部的自我循環。
未來的產業分布將逐步形成“東部研發、西部資源[2.78% 資金 研報]和中部生產”的立體產業結構,主要圍繞“三縱兩橫”而分布。所謂“三縱兩橫”,即以歐亞大陸橋通道(亦即絲綢之路)、長江黃金水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地區、京哈-京廣沿線、包頭-西安-成渝-昆明通道為三條縱軸。未來在中國城市化的核心“弓狀地帶”,通過產業合理布局和產業升級,形成多個產業集聚帶和“三縱兩橫”超級城市群,帶動周邊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吸引周邊的農村勞動力進城鎮工作,同時實現其市民化的轉變,由此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鎮化。
第一線,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為核心的三大東部城市圈將進入城市精細化管理階段,切實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同時高端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和金融貿易航運逐步取代普通制造業成為東部地區主要城市的經濟流量。從城市群的產業帶動性和輻射效應來看,北京對于天津和河北的經濟發展并沒有輻射效應,相反更多的是負面影響,北京由于是首都,使得人才、資源逐漸向其集中,造成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相對遲緩。同時,經濟相對更為繁榮的北京成為京津冀大部分外來人員的首要選擇,但是由于承載能力有限,北京既要作為首都行使政治職能,又要承擔吸納人口的重要任務,明顯已經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未來推進京津冀三地區協調發展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這也是年初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提出的核心背景。
第二線,中部城市以京廣線和長江黃金水道交叉的中原經濟區、皖江、武漢、長株潭、成渝經濟區構成核心的“產業轉移黃金十字架”,完成產業轉移和升級,調整資本密集和勞動力密集的現代制造業產業結構和集群布局,這也將提供未來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打造長江經濟帶,強調建設長江經濟帶是新時期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和對內對外開放相結合、推動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重大戰略舉措。長江經濟帶覆蓋五分之一的國土,GDP占全國的45%,人口占比接近40%,是我國制造業的核心區域。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可以把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經濟區三個“板塊”的產業和基礎設施連接起來、要素流動起來、市場統一起來,促進產業有序轉移銜接、優化升級和新型城鎮集聚發展,形成強大的發展新動力。
第三線則是地緣和能源的敏感帶,它們是穩定中國周邊的關鍵棋子,其中有的提供能源基地以及能源線路布局,有的則是沿邊地區貿易和交通中心,中國在整個亞洲伸展筋骨正是通過這些地緣敏感帶實現的。尤其新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橋頭堡,建設好新疆,也就抓住了中國通往中亞、西亞的陸路通道,而立足新疆推進中亞戰略,則能打開新亞歐大陸橋,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貫通東中西部產業分布的核心是建設全方位的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包括高鐵、重載貨運鐵路、高速公路網、內河江海聯運網、油氣管網、智能電網和光纖、電子通訊等廣義通道。
城鎮化并非規劃出來的,一方面是人口非農化,另一方面在于產業結構非農化。產業結構升級是深度城市化的核心要義之一。“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使自然條件不同區域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可以有效避免脫離當地實際情況的盲目擴張、無序經營,在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實現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布局的緊密銜接,也將促進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從投資層面來看,在新一輪區域經濟發展中,首先值得關注的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港口航運、高鐵等城市間的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及城市內部的軌道交通、供水排水管網升級等;其次,深度城市化的推進將促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物流、金融、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及健康、養老、信息消費等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最后,構建區域協調、統籌治理的生態保護機制成為新范式,對于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產業帶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