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俱杯抽签时间/意甲/欧洲杯2024 法国vs荷兰/萨勒尼塔对威尼斯 - 芬兰乙级联赛ds

魅力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慶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吉林省 遼寧省 河南省 山東省 安徽省 江蘇省 浙江省 福建省 江西省 陜西省 黑龍江 更多>>
中國新城鎮建設 ? 法制頻道 > 法眼觀察 > 正文 騰訊微博 新浪微博 官方微信 投稿熱線:010-57723285

專家共話互聯網時代:用互聯網

核心提示:

視頻加載中,請稍候...

  導語:在公眾的期待中,中央電視臺歷時近三年創作的十集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時代》,8月29日晚繼續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與觀眾見面,晚上9點播出《互聯網時代》第五集“崛起”,節目播出同時主持人王小丫和中國青年報社黨組書記、社長、總編輯張坤,以及《互聯網時代》兩位總導演石強、孫曾田一起與網友在線交流,聊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

  文字實錄:

  主持人王小丫: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的《邊看邊聊》到今天已經進入第五期。大家都知道現在央視財經頻道正在熱播一部跟我們這個時代特別緊密的、一部氣勢恢宏的紀錄片《互聯網時代》,今天正好播到了第五集。今天我們請到了中國青年報社黨組書記、社長、總編輯張坤,還請到《互聯網時代》的兩位總導演,一位是石強導演,另外一位是孫曾田導演。

  今天的《邊看邊聊》比較有意思,一方面比較宏觀、比較哲學,互聯網對我們這個時代、未來、社會影響。另外一些方面還有一些細節性問題請問兩位主創人員、導演,在互聯網時代的制作過程當中,對互聯網這個時代都有怎樣的理解和心得體會,當然今天張總在這里,就更有意思了。為什么?因為大家都知道《中國青年報》是年輕人的精神沃土和精神家園,而我們知道互聯網進入中國今年是20年,有很多年輕人,可能和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有些不一樣,他出身的時候就帶著有這種互聯網的基因,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所以來到這個地方,我在想,對于互聯網的理解和前兩天的《邊看邊聊》有些不一樣。

  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青年報的張總,他是中國青年報社社長,在中間的是導演孫曾田導演,這位是石強導演。下面請三位嘉賓概述一下,對于互聯網的精神如何解讀和理解的?先由張總開始。

  張坤:我理解的互聯網精神,是人和自己,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這樣一種關系。

  主持人王小丫:互聯網關系是讓人和自己、他人、萬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和每個人都有關系。

  孫曾田:互聯網使整個一切都會共享、分享。

  主持人王小丫:您的這個觀點讓我一下想起了,那天郭啟宏院士說,互聯網精神是理想主義的,非常浪漫的,在云端一個大家共享的一個事物。石強導演的觀點呢?

  石強:其實有很多詞可以形容它,今天播第五集,我結合第五集內容說一下。在我眼里,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技術開放,從來沒有這樣一項技術使我們如此緊密聯系在一起,使我們由個體變成群體,因此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讓我們擁有如此強大的長期能力,這樣一個時代。

  主持人王小丫:一方面它是開放的,永遠沒有邊界,一切皆有可能,但是一方面又是非常緊密的,我覺得這個當中有很奇妙的感受,大家在這個時代當中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和體會。片子播到今天是第五集,題目是《崛起》,很多朋友看到這個片子,心中都有自己的感受。請兩位導演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整個十集系列片,你們個人認為最大的亮點在哪里?

  孫曾田:最大的亮點是站在全人類的發展進程里,另外站在全球概括的一個視野,大家看這個時代發生最大的一個變化。

  主持人王小丫:它其實是一個非常遠的一個視角。

  石強:就是沒有站在互聯網的角度去理解互聯網,站在歷史進程當中觀察互聯網。第二個是很客觀地去尊重事實的中性表達,站在整個國際的視野上,看待所有互聯網事務對于整個人類帶來的命題。第三,所有東西根植于專業性的東西,這個片子超越這樣一個理解。

  主持人王小丫:是一種質樸表達。我們注意到系列片的片頭最后一個鏡頭,當互聯網時代這幾個字出現,第一眼看到片頭的時候,想起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好像是人類生命當中里程碑的感覺——站在人類高度。張總,說說您的感受和評價?

  張坤:時代、浪潮、能量、再構,大時代浪潮,正能量再構。前面四集,連在一起,做一個融媒標題。這是第一個感覺。

  第二,其實就是我剛才說的互聯網感受,人與自己、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社會任何事物都跟這個“關系”有關系,期待下一步崛起,更加返璞歸真,返璞到人類本身的原點,有這樣期待。

  主持人王小丫:現在很多傳統媒體,不斷地跟新媒體融合。我了解到《中國青年報》很早的時候就進軍互聯網,中青在線2000年的時候,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宣布開通,是首家在市場上運作的中央新聞媒體網站。您做過紙媒,現在站在新媒體的角度,您對這兩頭其實都是很熟悉的,都非常了解,您覺得站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中間,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或者您覺得難嗎?或者您對于未來有什么樣的一種期待?

  張坤:兩個字就是“危”@“機”。“危”毋庸置疑,目前面臨危險,報業唱衰,包括我們自身。雖然十幾年前走在最前面,但是我們在觀念、機制、人才、資金很多方面相對來說落后,這是“危”的層面。但“危”永遠跟“機”連在一起,我更看重危如何轉化成機——危中有機。只要報紙的靈魂和價值觀在,只要融合了新媒體的基因,就一定能走出屬于自己的全媒體之路:這張報紙專業的靈魂、口碑、專注專業和如此了隊伍,是符合互聯網精神的。《中國青年報》這幾年輸送出去的三個人才,成功創辦了互聯網上市公司。我們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和精神點燃《中國青年報》,點亮青年特色。這些是我來的路上突然想到。

  最近這幾年,不管國內還是國外的頂尖資本,還是在向傳統媒體注入,什么原因?傳統媒體、主流媒體還是有它自身的品牌力、公信力,特別是有很多內在價值,包括社會責任等,這些是具有很大成長性增值空間的。我還是堅持說:要用互聯網思維指導中青報下一步發展,我是充滿信心的。

  主持人王小丫:其實我覺得我們祖先發明這個漢字,或者詞匯的時候,是特別智慧的,比如像很多詞,推敲、危機,其實是一個哲學。危和機是有變更的,是有轉換的,可能古人不太了解,也許今天“危機”這個詞不是并排兩個漢字的排列,而是危然后加點,像現在的“危·機”,有一種轉換層面的意思。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傳統媒體有優勢,像張總剛才您談到的,很多投資還是非常青睞傳統媒體的,剛才您也談到了原因了。您對于“內容為王”這一條,您覺得這是一條真理,是媒體走向興盛的宗旨,您如何看待這一點?

  張坤:內容為王,是報業競爭力核心元素之一,始終要堅持。中青報正在努力打造強實力,公信力、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新型主流青年媒體,要有全新的變革轉型。中青報應該從功能轉型,過去以看中青報的讀者為導向,現在應該向用中青報的用戶為導向轉變;產業轉型,傳統中青報的報態向新型業態轉變;內容轉型,從報網互動向全媒交融轉變;傳播轉型,從機械化的“每天中青報”到“24小時中青社”,從形態外延到內涵,都要有本質的變化。“24小時中青社”,意味著全天候的滾動,我們這次的云南地震全媒體報道探索創新非常好,第一時間微博發布總理在現場帶頭默哀,現場報道用“時間軸”、“圖文融媒”等音視頻多形式展現。

  主持人王小丫:今天我來到這,發現中青報真的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天然一脈相承的感覺,它有優勢。像中青在線、校媒網。其實你看學校,這就是洋溢著青春氣息,一去不復返,對于我們來說是校園之夢。對于中青報和中青在線有一種天然的互聯網優勢。互聯網有很多原住民,都是在張總您這一塊,所以您覺得這種優勢怎么樣去解讀或者去把握這份優勢?

  張坤:“全媒體出發,中青報出品”,你們來是一個契機和促進,我們正在進行大調研和大討論,全媒體轉型,是去年底提出來。中國青年報提出來全媒體轉型有兩條路徑要走,一條路徑是打造四個融合平臺:即一是以報網融合為基礎的全媒體內容制播平臺,提升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二是以的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現在在全國影響非常大,覆蓋四百多個高校,全國獨一無二)、KAB創業教育(覆蓋一千所高校)、職業教育等為基礎的大學生成長平臺,拓展精準渠道和垂直用戶;三是以輿情和社會調查為基礎的交互信息服務平臺,增強大數據技術服務能力。我們的中青華云新媒體公司,有多項專利技術,服務國家有關部委,自身也已經進入完全市場化的運作階段,正在更緊密地融合到全媒體產業鏈條中;最后第四個平臺,是以服務青年志愿者為基礎的國家志愿者公益支撐平臺,提高品牌責任力和社會參與度,這個平臺是科技部、教育部主辦的國家項目,中青報和中青華云負責具體承辦。

  中青報全媒體轉型還有一個路徑,簡單講,打造三大類融合產品。一類就是多介質、多載體的內容產品,包括傳統報道等多終端體驗產品也算,各種網上,微信,各種時間軸、融媒,比較有意思的各種新形態。中國青年報這幾年還打造微電影、MTV,其中有一部MTV,前年在紐約時報廣場滾動播出一個星期,叫《我的中國節》,MTV在央視播出,我們剛剛在內蒙古聯合出品拍攝的的電視劇《親親阿倫河》剛殺青,國慶播出。很多人可能很奇怪,怎么做這些?媒體就是文化傳播平臺啊,都是青年文化產品啊!不一一細說,我們也正在努力打造新媒體移動客戶端的產品集群。

  主持人王小丫:很全方位。

  張坤:第二類是多樣態的品牌項目產品,包括依托品牌的節慶、會展、論壇線上線下活動和產品,譬如9月初我們參與打造北京昌平世界魔術之都的國際魔術大賽,開幕式、閉幕式都宏大,世界最頂尖的魔術師集聚昌平,《中國青年報》和文化部、中國文聯、北京市政府主辦,幾百所高校交流魔術社團參與,已經連續做了三年,非常酷,非常High,是一次娛樂和文化盛宴,邀請你們參加啊!

  還有第三類是多元化的正在努力打造的評估服務產品,更多服務類產品,我覺得我們還有很多遠遠沒有拿出來,我們正在努力。當然,我們面對的各種挑戰是嚴峻的,下面講一下三個保障,如果沒有一定的機制保障,人才保障,隊伍保障,包括文化保障,就缺少動力和源泉。過去做新媒體,客觀講,報社一直以來是本著不新增投入原則的,我們報社也主要是自收自支為主的事業單位,盡管是中宣部直管的大報,團中央的機關報。今年報社第一次拿出兩百萬風險孵化基金,當然還配套了一些政策,嘗試做全媒體孵化體驗產品,報社鼓勵80后、90后媒體人參與,內部招投標,內部進行評估、競標,目前五個產品已經通過。所以這個我覺得是試圖努力在進行機制創新過程中的。

  主持人王小丫:其實我覺得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當然這是一種時代的要求,當然也有一些非常具體的挑戰,我講的具體,可能涉及到一些機制挑戰,涉及到一些經費挑戰,而我們知道中青在線完全市場化運作,我想問一下張總,現在的中青在線在商言商,或者說做新媒體,就是要用戶至上,是不是能夠自負盈虧,或者說這一塊用戶產生的點擊量,可能不收費,能不能也像有些商業網站那樣,或者羊毛出在豬身上、魚身上,或者怎么樣?目前整個運作的資金的一些情況是怎樣的?

  張坤:中國目前的新聞網站,客觀地說,目前沒有看到真正實現盈利的。中青在線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中國最早一批相對獨立運營的、挑起大旗的新聞網站,這是一個階段,是引領潮流的,但一直沒有找到盈利模式。前一段,前七八年,資金基本上燒得差不多了;第二階段,近五年到今天,進入到全媒體融合階段,我們把中青在線和我們的報紙,跟其他的內容平臺全部進行融合,從運營角度進行了報網全媒體整合營銷。目前全國報業,無論廣告、活動各方面全面下滑,而中青報,由于中青在線報網融合,使得我們這幾年,相比于自身實現了每年增長和穩定。這就是中青在線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通過中青在線孵化出很多有潛力的平臺和產品——五六個子網,還有剛才講校媒聯盟、KAB、一系列新產品等等。

  我一個多月以前,剛剛接任黨組書記、社長、總編輯,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學習,想到的主要問題是更進一步推動全媒體轉型。中青在線今年年底將開始將進入第三個階段,即全媒體轉型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走向市場、走進用戶。

  主持人王小丫:其實從您剛才那段話當中能夠感受到,也許新興媒體現在還沒有賺到錢,或者沒有賺到更多的錢。但是紙媒在下滑,或者傳統媒體受到新興媒體越來越大的挑戰的時候,其實它們倆有血緣的傳承,可以相互幫扶。一邊是品牌內容為王,另外一方面是方式方法的新穎,或者互聯化,所以它們之間有一種這樣的融合,從而崛起,剛好就是我們今天這一集的題目“崛起”。

  張總剛才很激動的,使我們看到《中國青年報》這張報紙后面,有著非常多的傳統和新興融合、新興崛起,傳統繼續輸送血液,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新的這種產業也好,新的媒體形式也好,新的操作辦法也好,真的是非常具有吸引力。所以我特別想問一下兩位導演,此時此刻臺長也不在這,你們在經歷了三年的《互聯網時代》制作之后,現在片子拍完了,十集已經殺青播出了,你們對于新媒體有一些心動感覺嗎?比如說你們有沒有曾經想過“我也要從傳統媒體跳躍到新興媒體”。我想肯定有過?

  石強:孫老師曾經說過,他原先覺得他做紀錄片以原先的方式,基本上到了該退休的年齡,現在說,紀錄片完全新的方法、新的手段、新的模式重新進行紀錄片的生產。作為一個媒體人,不可能做這樣一個題目的時候,不同時思考自己所身處行業、職業等,有的時候很刻意地關注這些東西,因為我很想去理解。

  第一個都說轉型,用傳統媒體、新媒體去區分一些東西的時候,有一次去普利策委員會采訪的時候,他們有一個要求,無形之中將這兩者形成一種割裂和對立。數字時代,新型媒體背后機制、關系發生變化,千萬不要看載體形式和渠道,而要真正理解新興媒體新到底是什么。對話模式、交互關系、與用戶之間關系都發生根本性變化,單向傳播到真正用戶一起聯合創造,很多變化,如何理解?如果說轉型,互聯網時代怎么完成自己發力,順勢而為。考慮媒體轉型、融合的時候,從媒體本質出發考慮問題,與互聯網企業出發考慮問題的方式,很多時候不一樣。如果媒體出發,我首先可能考慮內容傳播,我是一個媒體,但是如果作為互聯網公司,會放開所有的手腳去考慮,這兩個本質不同。

  其實我們過去都知道我們有受眾群、讀者群、觀眾群,今天上來張總就說,如果用用戶思維去看,把他當成用戶,關系發生變化。傳統媒體本身來講過去單向傳播,并不考慮一個社群,但是今天如果用戶思維考慮,用戶黏性夠不夠,也許來自于社交黏性、參與黏性。用戶創造在這個時代可能最大的一個特征就是普通用戶的創造。用戶創造是否通過這個平臺會釋放出來,有什么樣的機制平臺能夠釋放出來。

  我們了解到,其實在BBC,現在將近40%的新聞來自于UGC平臺、用戶創造平臺,任何一件新聞發生的時候,用戶迅速通過推特、facebook、微博等等各種平臺,迅速將資料、圖片、視頻傳到整個生產線最重要部分。有一句話,今后媒體生產、內容生產,也許是這座高樓里專業人士和高樓之外業余人士合作聯合生產,這是我想深度關系層面。

  如果再圍繞著中青在線也好,還是別的新聞網站,不再看作門戶,很多媒體轉型轉的網,上的網,某種意義上是官網時代,連wap1.0時代談不上。今天門戶網站形式可以稱為傳統媒體,在我看來,它的機制已經是傳統媒體。移動互聯,APP傳輸情況下,用戶可以隨時參與共同創造情況下,用戶視為同等價值觀群落的觀念下,門戶思維,這個很重要。

  《中國青年報》更多的是年輕人,中青在線如果形成龐大的共同價值文化興趣群,能不能做旅游、教育,甚至做風投、創業都不奇怪。互聯網時代,需要把這些背后的變革理清楚,當然很重要的一點,體制轉變。

  張坤:附議兩句,非常贊同石導。我在《中國青年報》內部經常說的一句話剛好印證了這一句話,沒有新媒體,只有新服務,我眼中的新媒體,技術、人才、資金當然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最關鍵的是能不能適應和創造新的受眾需求。一個是適應需求,還要創造需求,我把新媒體理解為能夠適應和創造新需求、提供新的服務,這樣一種整合創新的思維模式。這是我在中青報內部這六七年來,一直這樣提倡的。也是這樣艱難實踐和探索的,譬如我們幾乎一無所有地創建了中國KAB創業教育、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和職業教育等渠道,覆蓋一千多所高校,回到原點,這張紙報、《中國青年報》,大學生看紙質的越來越少了,那么是不是有什么辦法,使中國青年報社從報態到業態轉型,和大學生和年輕人發生關系?比如各種線上線下能發生關系的活動。所以我們創辦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與世博會、大運會、亞運會、青奧會戰略合作,對話施羅德、拉法蘭、潘基文等,都是為了服務青年成長這個需求。

  主持人王小丫:這是實質思維轉變內容所在,新媒體不太贊成,應該是新興媒體,新是新舊的新,一種嶄新、劃時代,還有第二字新,更愿意理解成一個動詞,正在崛起、出現、探索等等一系列,所有新興兩個字背后一定有思維的根本化轉變?孫導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孫曾田:從我自己的工作經歷正好體現了這個過程,大學畢業正好趕上改革開放,我的整個工作時代是最好的電視時代,這個大平臺上受益,甚至做出一些貢獻,但是當我面對這個,其實實際對我來說,一做這個片子的時候,更意識到這是一個大時代來臨,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危機,既是危,也給我們帶來一個機,像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我們過去從事的可能不是特別傳統,但是面對互聯網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傳統的媒體了,這對我的沖擊特別大,所以我覺得在整個創作過程里,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甚至是適應過程,過去都在傳統紀錄片里,基本上是具體故事。

  互聯網把全球連起來,同時在某種意義上是沒有一個具體的圖像的,具體圖像只有電腦,所有都是電腦屏幕,所以這次對我們來說實際就是特別大的挑戰。他比我年輕,他觀念適應比我快,我使勁跟隨、轉變,但是我們也用互聯網思維在工作。實際只有用互聯網創作才能達到今天。

  過去,如果全球化拍攝,這種全人類拍攝,用我們幾個攝制組,甚至幾十個攝制組,都做不到。因為使用互聯網思維和方式,用互聯網聯絡到所有要拍到的東西。過去,一個大片子即使在國內拍,聯絡到這些專家都有難度,但是這次都拍到了。

  這次整個拍攝到的內容那么豐富,如果要放在過去,組織幾十個攝制組,都拍不到這么多東西。這次也是用互聯網這種思維和方式,在網上搜索、采訪,實際上相當于有無數的攝制組為我們拍攝,對我的刺激特別大。過去我們會說誰拍得更好,哪個導演、攝影師拍的最好,而實際上現在是全人類影像制作。

  過去我說我這個時代過去了,但是做這個片子之后,又有了信心,一定要利用互聯網思維。現在我帶研究生、博士生,只要寫論文,就要跟著我,一定要和互聯網有關系,面對互聯網這個時代,我們怎么樣制作、創作,這樣才能適應一個新時代。

  還有一個過去我們做片子,在很大程度上,看今天和看過去,主要要看現在,更要看未來,或者從未來看今天,這才是這次對我一個大的學習機會。不是完全顛覆和覆蓋。

  主持人王小丫:其實我特別能夠理解孫導說的這番話,其實現在這個時代發展得太快了,對于我們來說,我們做電視的時候,確確實實十多年前,是趕上了一個電視最繁榮的時代,就是我們最年輕的時候和電視里最需求、最繁榮發展的時候,兩者重疊、重合。但是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沒有我們這一代人像我們這樣,踩到了電視這個點,迅速感覺到危機感。

  石強:我們片子里有一句話,“蘇寧趕上了自己時代,也迎頭撞進了他人的時代”。

  主持人王小丫:踩到這個點的時候,突然覺得這個點不行了,趕緊踩另外一個點,迎接新興媒體挑戰,如果不迎接新興媒體挑戰,很可能就成為過去、歷史。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幸運,能夠密集地感受到這個時代不停地在變革,本質上的變革。

  現在回過頭來問一下張總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18日的時候,習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傳統媒體、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著力打造形式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興主流媒體,您覺得機會在哪里,是不是代表著新媒體春天來了,對這個如何解讀?

  張坤:總書記從戰略角度,談新媒體發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這不僅僅是當前深化改革的具體實踐和舉措,更是從大文化、大格局,從中華復興層面,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富強,對于包括我們這樣的中央主流媒體來說,都是一個新機遇,今天的“新媒體”,已經越來越無邊界化了,不能簡單地說,誰是媒體,誰不是媒體,我覺得現在我們只要發生關系,傳播一切就是媒體,一切皆有可能。而且一切雖然是無常,但是一切無常中也有常,有常就是要有道,道和技,有些技術手段永遠是手段、技術。總書記反復強調,一邊是管理,一邊是融合,就是強調一定要有道,要堅持一些什么,我們自己內部提出要有“中青定力”。

  主持人王小丫:中青定力是什么?

  張坤:首先我們自己要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時代這種無常本來就是一種常態,不能被互聯網一些負能量所裹挾,更多地要善待、善用、擁抱互聯網,為我所用。我們要專注于自己該做的,要有理性、建設性和專業精神,逐步構建和打造融合性平臺和融合性產品。只要堅定地按照總書記所說的方向,結合我們自身的實際,朝著打造新型主流青年媒體的目標努力,我覺得確確實實一個春天到了。

  主持人王小丫:在迎接這個春天的同時,肯定自己要做好準備,都說互聯網時代是瞬息萬變的,一切都是變化很快,請問我們的主創人員石導、孫導,還有張總,要想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要分一杯羹,需要什么樣的互聯網精神、思維?

  石強:你懂得這個時代,就能夠懂得在這個時代怎么樣成為一個在互聯網引擎之下強有力的個人和強有力的機構,包括強有力的國家。剛才說某種意義上互聯網不是對應于傳統媒體,這是強有力的武器,誰都可以用它,關鍵得懂,懂它一定能用好它。

  主持人王小丫:首先要了解它、熟悉它,要摸到它的特點。

  石強:對。

  主持人王小丫:孫導,不管帶博士生、研究生都要求他們往互聯網思維上靠,怎么解讀?

  孫曾田:我認為一定要跟所有的人連接起來,然后這個力量才能放大,才能更好地傳播。

  主持人王小丫:其實很多年前有幾個科學家,大家在面對一臺一臺孤獨計算機的時候,突然有一種想象,或者一種期待,這樣每一臺孤獨的計算機能夠連接起來,其實沒有過多時間,他們真的連接起來,而且有特別劃時代的名字互聯網,所以今天采訪張總的時候,張總說,你看,我拿的是一份《中國青年報》,每天看到印刷廠印刷出來這張報紙,其實背后有無數的業態、新興品種,或者有無數的對于未來的想法。

  石強:有一個共識,互聯網本身是中性的。在我們的采訪當中,幾乎所有的國家、所有研究者,都表示互聯網的確需要管理,這是必須的。因為這個能量相應釋放,對過去所有的控制體系、規則、手段、方式,包括思維,都產生了突破性、顛覆性突破。不同于工業時代的這樣一種技術力量,必然帶來一種全新的管理手段、還有種種全新的思維模式,網上的詞叫刷新。面對這樣一個物理上沒有邊界的事物,面對這個事物帶來的難題,人們需要很長時間慢慢地體會、尋找答案。

  主持人王小丫:當時拍《控制》什么樣想法?

  石強:客觀正確看待,整體上非常積極、熱情。互聯網時代,必須尊重客觀和真實。任何一個技術能量出來的,一定對新時代帶來新挑戰和問題。有目共睹,網絡犯罪,安全,包括隱私等等,都需要進入新時代、迎接新時代,理解變革。

  主持人王小丫:我們今天用這樣的方式來配合我們《互聯網時代》的播出,我在想,其實本身這種邊看邊聊這種方式,就是以互聯網的方式,在向互聯網遞進這種方式,表達著我們對于新興媒體的一種尊敬、融合,還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彼此是同時共同成長的。

  所以在邊看邊聊最后,請三位嘉賓,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你們認為未來互聯網時代的美好在哪里?展望一下。

  張坤:回到最原始的點,互聯網的未來,希望人跟自我、人跟人、人跟自然、人跟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主持人王小丫:更加和諧,更加美好,因為有這個技術,人性善的方面希望發揮更大,智慧的一面,希望給它放更大的光芒。

  孫曾田:所有的人生活得更美好。

  主持人王小丫:生活更加美好。

  石強:我們有一集《眺望》,我們只是這個時代黎明第一縷陽光投射下,略微打量這個時代,未來遠超于所有想象,包括最后一集《眺望》,也是基于今天目的看到的東西,基于很多觀眾、創作者自身震撼。這個時代談論變是對的,一定考慮什么東西不變。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有一天我們不再談論互聯網,真正的互聯網時代到來。

  主持人王小丫:我們已經運用自如了,已經變成血液了。

  石強:像我們孩子永遠不會談論電。

  主持人王小丫:對于我來說,我的感受比較近、比較具體,我要感謝互聯網時代,要感謝《互聯網時代》這部紀錄片,因為讓我們有了邊看邊聊這種互聯網時代的節目形態、方式,所以我能夠和這么多的嘉賓、專家、學者,還有互聯網戰線一線的弄潮兒,在一起聊這個時代,對于我來說,這也是一次特別難得的一次學習的機會,所以我覺得我也要感謝這個互聯網的時代。

  石強:BBC五年時間完成整個改革,不叫轉型,全體改革,我們現在理解融合,內容全面融合,實際上在BBC,所有這些手段,形成了生產方式全融合,網絡本身在電視臺傳播中,不是傳播這一段,生產這一段,整個生產有共鳴,看成一條生產線。用戶創作最重要是變革,變革在他們那進行了五年,對于我們現在這種改革,可能要付出很長。這一次習總書記頂層設計戰略,對于國內主流媒體有很大契機。內容不死,渠道永遠在變,今天PC變成手機上,變成APP上,直接到芯片,國外很多技術收購傳統媒體,未來一定是內容競爭。

  主持人王小丫:去年的互聯網大會上,清華的學生在探討互聯網,突然有學生舉手,說我有問題要問,我是生物系,學生物的,我聽他們在聊什么,不管高速公路修的多寬,實驗做不好,藥做不好,有最好的大夫遠程會診,方便快捷,但沒有藥大夫怎么治病。我說你說的太對了,可以回去做實驗。不管渠道怎么變,內容是真正的宗旨、核心競爭力。電視最繁華的時候,我們投身到電視當中來,還是可以堅守到這個崗位上,繼續做內容。

  孫曾田:最好的攝影師,拍的不夠好,離的不夠近。現在沒有人比他們在跟前的人離得更近。

  主持人王小丫:攝影理念的顛覆。

  石強:已經注定離專業記者漸行漸遠,任何一刻發生可以沒有記者,但是一定有用戶。今后信息整合能力,包括用戶關系,這是一種重建關系。

  孫曾田:和所有人連接起來,才是更大的力量。

  石強:特別希望張總在中青社開始逐漸形成的一種價值觀,形成一個社群,用戶是所有社群,擁有五百萬、一千萬這樣年輕人社群,做什么不能做,玩什么不能玩。

  孫曾田:互聯網是所有創造力,我們把這些創造力結合起來,這個時代更好。

  石強:現在很多傳統媒體轉型,這是很吃力的。基本上在很多其他國家媒體,現在很多東西,包括靈活機制,是不是給到。

  張坤:今天對我來講是危@機,你們過來對于我來講就是一個“機”,是一個契機,互聯網點燃中青報,就是點燃中青報內在創造力,這是今天我收獲非常大的。

  主持人王小丫:謝謝張總,花那么多時間給我們。謝謝大家!

分享到:

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