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2月26日至8月15日,雷鋒隨所在部隊曾住在鐵嶺市橫道河子鎮下石碑村,他在這里度過了人生最后的170天。
雷鋒在這里留下了39篇日記,許多珍貴照片,并做過4次報告,做過一次證人。在村里生活期間,雷鋒與村民之間發生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雷鋒雨夜送大嫂”故事所發生的地點就在村邊的蒲河。
雷鋒曾經修過的路、耕過的田、栽下的樹還都在,村民每每看到這些,雷鋒的英雄形象就會浮現在眼前。村民告訴記者:“雷鋒精神已經深入到每個村民的心中。”
此照攝于下石碑村,手里的鋤頭是艾榮普的。
老房東艾榮普:雷鋒激勵我,燃起對生活的希望
1962年3月,雷鋒在國防“105工程”施工地執行運輸任務,駐扎在鐵嶺縣橫道河子鎮下石碑村。為了施工方便,戰士們分別住到了老百姓家里。
2月23日,記者走進橫道河子鎮下石碑村。
村黨支部副書記沈啟鳳告訴記者:“當時我們并不知道這個喜歡助人為樂的小個子是雷鋒,他犧牲之后,我們才知道。”老人回憶,雷鋒個子雖小,但長得非常精神,很聰明,也很機靈。他衣著整潔,生活簡樸,為人謙和,非常熱心,常幫老鄉干農活,幫老鄉挑水、起糞、掃院子,每次鄉親們從地里回來,水缸里的水總是滿滿的,院子也是干干凈凈的。
在鎮黨委書記李杰的安排下,記者見到了今年77歲的艾榮普老人,他就是54年前雷鋒在下石碑村駐扎時的房東。
艾榮普回憶說:“1962年,雷鋒所在的部隊是在春天來到村里的。那時候,鄉親們聽說解放軍要住在村里,家家又騰房子又騰炕,都爭著讓戰士們住到自己家中。其中有個矮個子戰士,言談舉止中,透著一種靈氣,英武氣,他就是雷鋒。”
艾榮普介紹,雷鋒比他小一歲,犧牲前的一段時間一直住在他家,由于年齡相近,與他相處得特別好。“雷鋒特別能干,是個閑不住的人。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去河套擦車,他的那輛‘J7-24-13號’嘎斯卡車總是被他擦得錚亮。當時,村里的人都要到村口挑井水,雷鋒每天都幫我家挑水,還經常幫左鄰右舍的鄉親挑水。因為個子小,扁擔繩長,他就把扁擔繩挽個花再挑水。雷鋒用過的扁擔,我們家一直留著,現在贈給了雷鋒紀念館。”
說起雷鋒的愛好,艾榮普說:“雷鋒特別喜歡學習,他總說自己字寫得不好,所以沒事的時候就練字,看見報紙上有好的文章他就抄下來,一邊學習,一邊練字。他有塊手表,出車的時候,舍不得戴就放在我家里。他犧牲以后,我把這塊手表交給了雷鋒紀念館。”
當被問及為什么以前很少提到雷鋒曾住在他家這一事實時,艾榮普說:“主要是因為那時講究家庭成分,我家成分不好,是地主。雷鋒當時是典型,怕影響他的形象,所以這些年來很少有人提到我們家。當時雷鋒和喬安山就住在我家北炕,喬安山住炕頭,雷鋒住炕梢。1962年8月15日下午1點多,雷鋒部隊的首長來我家取雷鋒的遺物。從部隊首長的神態里,我覺得不對勁兒,經過再三詢問,我才知道,雷鋒犧牲了。”沉默了一會兒,艾榮普老人接著說道:“聽說雷鋒犧牲了,當時村里150戶人家,600多口人,沒有一個人不哭的,都覺得這樣的好人沒了太可惜了。”
雷鋒犧牲以后,艾榮普悲痛不已,往日雷鋒對他的幫助一幕幕不斷地在腦海里回放。當年艾榮普因為家庭出身不好,當兵被刷下來,為此他很消極。雷鋒知道后勸慰過他:“你不要悲觀,出身不能選擇,可前途可以選擇。”就是這句話才讓艾榮普對生活又燃起了希望。
這么多年,艾榮普始終以雷鋒為榜樣,無論是做農民,還是當大隊的技術員、公路養護員、護林員,他把每樣工作干得都很出色。
半個世紀學雷鋒,艾榮普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現在,他不僅是雷鋒事跡陳列館的義務維護員,還被橫道河子鎮黨委特聘為“雷鋒精神宣傳員”。
村民劉彩軍:雷鋒特別愛照相,簽名后送給我們村里人
村民劉彩軍告訴記者,如今,在下石碑村還有許多村民收藏著雷鋒的簽名照片。村民們把雷鋒照片視為珍寶,平時并不拿出來。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張張照片已經褪了顏色,甚至出現了皺褶,但在村民的眼中,雷鋒的照片永遠是鮮艷的,雷鋒依然像當年一樣,朝氣蓬勃,永遠年輕。
“雷鋒特別愛照相”,這是記者采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雷鋒還特別愛把照片送給村民和要好的人。”艾榮普告訴記者。
當年,下石碑村的不少人家都有雷鋒的照片。艾榮普說:“在很多報刊上出現的雷鋒身穿軍用工裝,肩扛鋤頭,臉上露著燦爛笑容,在田間拍攝的那張照片,就是在我們村頭拍攝的。”艾榮普接著講道:“那是1962年5月末的一天,我正在地里鏟地,村里來了個照相的師傅,當時雷鋒拿過我手里的鋤頭,照了這張相,后來照相師傅就把照片寄來了。”艾榮普領著記者來到當年雷鋒照相的地方。他指著村里的一條小路說:“當年這是一條路,道旁有10多棵大柳樹,小道的前邊是一條小河,運輸班的車全停在河套旁,雷鋒就是在這兒照的這張照片。”
記者得知,在全國各地的雷鋒紀念館里,共有351張雷鋒生前的照片,曾任沈陽軍區某工兵團政治處書記的冷寬告訴記者:“雷鋒是一個特別熱愛生活的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非常陽光,對生活始終充滿憧憬,每到一地,他都要到照相館照相,留住美好的瞬間。另外雷鋒當時是模范人物,沈陽軍區決定籌辦雷鋒同志先進事跡巡回展覽,地方和部隊著手抽調了有關人員,組成了籌辦展覽的班子,負責拍攝展覽需要的圖片,人們看到的很多雷鋒的照片,例如‘雷鋒送老大娘回家’‘打開手電筒讀毛選’‘車場上組織戰友學習毛選’‘雷鋒補襪子’‘雷鋒維護汽車’等等照片都是后來補拍的。”
冷寬介紹,當時,沈陽軍區對籌辦雷鋒模范事跡展覽的照片提出3點要求:一、必須是雷鋒實實在在做過的事;二、必須是能夠補拍的事跡;三、不能演繹,不能夸大事實,制造假新聞。所以說,這些照片都是雷鋒生前做好事的真實記錄。
雷鋒用過的水桶。
鎮宣傳部副部長王德禮:雷鋒把米飯留一半給患病的李大娘吃
在下石碑村采訪時,橫道河子鎮宣傳部副部長王德禮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1962年,部隊實行分餐制,每人一個飯盒,粗細糧搭配。雷鋒是湖南人,喜歡吃大米,但連隊吃米飯的時候并不多。雷鋒每次吃米飯時,都只吃一半,把剩下的另一半端回去。有一次,炊事班班長氣沖沖地找到連長,說:“雷鋒不像話,還是先進人物呢,連隊規定不準把米飯帶回去,可雷鋒每次吃米飯,都只吃一半,把剩下的另一半端回去。”聽了炊事班長的反映,連長找到雷鋒,讓他做檢討,寫檢查。雷鋒接受了批評,他原本想去跟班長解釋原因,可是又怕連長跟著操心,只好誠懇地做了檢討,但只字未提事情的緣由。
雷鋒犧牲的那天,前來參加追悼會的人絡繹不絕,有工人、農民、戰士、學生、機關干部。這時,下石碑村一位姓李的老大娘來到部隊,找到連長,哭著要求連長,讓她為雷鋒守靈,她要看雷鋒最后一眼。連長一時摸不著頭腦,不知這老太太為什么對雷鋒有這么深的感情,為什么要這么做。他細問后才知道,原來這老太太體弱多病,尤其是有嚴重的胃病,犯病時常疼得死去活來。雷鋒知道后就為她請了醫生,看她吃不了粗糧,就把自己的細糧省下一半給她吃。連長這 才 明白 雷 鋒為什么每次吃米飯都只吃一半,把剩下的端回去,原來是送給了李大娘。
這件事,下石碑村的村民也曾告訴記者:“當時村里有位無兒無女的大娘,身體不好,生活十分困難,雷鋒經常去照顧她,他寧愿自己挨餓,也把好吃的省下來,為這事還挨過領導的批評。”
村民李維英拿著雷鋒的贈言講述雷鋒故事。
村民李維英:雷鋒送我贈言“偉大出于平凡”
在下石碑村李維英家,她向記者講述了雷鋒贈言的事。
72歲的李維英說:“那時我剛滿18歲。雷鋒的部隊駐進村里時,我感到很新奇。當時我住在爺爺家,與雷鋒居住的艾榮普家一壁之隔。我經常看到雷鋒把爺爺家的水缸挑得滿滿的。雷鋒還經常把自己在部隊舍不得吃的油炸糕送給多病的奶奶吃。”在李維英心里,這個小個子解放軍戰士就像電影里演的八路軍戰士一樣可愛可敬。那個時代,很流行贈言,李維英曾經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扯下一頁紙,要求雷鋒給自己寫個贈言。雷鋒在紙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李維英同志:請您記住這句話:偉大出于平凡。我衷心祝愿您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出不平凡的事跡。
同志雷鋒
1962年7月19日
李維英說:“雷鋒還送給我一張2寸照片,后來給一個親戚拿去了,那個時候村里人都很喜歡雷鋒,村里很多人都得到過他的照片。”在交談中,李維英拿出了珍藏50年的雷鋒手跡。紙片已經發黃,布滿了皺褶。李維英說:“我清楚地記得,這是在1962年7月19日的晚上寫的,那天,下著小雨。”1962年8月15日下午,雷鋒犧牲的消息傳到下石碑村,李維英說什么也不相信,當天她還看到雷鋒開車路過她家門口。
50多年來,雷鋒精神一直激勵著她做人、做事,提醒她始終向雷鋒看齊。她當過下石碑村的團總支書記,帶頭領著青年人苦干,由于工作出色,還被選為婦女主任。后來,她當上了鐵嶺縣張樓子村小學的教師。多年來,李維英工作在教育戰線,成績斐然,多次獲得先進教師、教育改革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
下石碑村:當地出現一批雷鋒精神的傳人
橫道河子鎮黨委書記李杰說,下石碑村是雷鋒生命的最后驛站,他在這里工作期間與這里的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如今,村里正在修建900平方米的雷鋒紀念館。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這里還出現了一批雷鋒精神的傳人,雷鋒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了每個村民的心中。
記者獲悉,為了激勵后人向雷鋒學習,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鐵嶺縣委、縣政府,橫道河子鎮政府圍繞蒲河源下石碑村獨特的雷鋒文化元素,正式決定在這里成立鐵嶺農村雷鋒文化社區、鐵嶺雷鋒精神研究會,與遼寧榮昌集團合作,建設雷鋒廣場和雷鋒紀念館等,通過搭建雷鋒種子平臺,講述雷鋒故事,從而將雷鋒精神永世相傳。
(本版照片均由橫道河子鎮黨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