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動機
9月4日,《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對外公布,標志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這個綱領性文件提出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 從中可以看出,《實施意見》并未明確提及外語社會化考試的說法。而這個說法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已有規定,“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這該如何理解?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人們記憶中的會考又有何區別?為何在高考改革方案幾年來未見實質進展的背景下,這次能夠系統公布考試招生改革方案?
昨日,就這些問題,曾多次參與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教育領域重大文件起草工作的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接受新京報記者書面專訪。
【談試點】
滬浙公信力“符合中央基本要求”
新京報:自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以來,高考改革方案總是呼之欲出,但一直未見實質進展,為何這次能系統公布?
張力: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發出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動員令,本身就建立在為期一年多的調研論證基礎上,此后沿著規劃綱要確定的方向,教育部組織專門力量抓緊實施方案研制工作,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相繼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作出總體部署。
僅推進單項高考改革,顯然不能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要求。
現在國務院公布的實施意見,是從義務教育入學直至高等教育階段學分轉換,可不限于高考,也不是教育部文件,而是先后經過國務院常務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確定下來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教育領域著力推進的唯一一項重點改革。
新京報:此次確定上海、浙江作為綜合改革試點,是看中它們的什么條件?
張力:首要條件是上海市、浙江省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全力支持教育改革,動員本地教育系統和社會各界齊心協力,保證改革試點順利運行。
總體上看,滬浙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公信力,以及兩省市前期教育領域各類改革試驗的社會認可度,都符合中央的基本要求,在申請首批試點的各省市區中脫穎而出。
可以說,寫入國務院文件的試點地區“開弓沒有回頭箭”,兩省市具體方案已準備相當長一段時間,將按照中央明確的改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進一步完善后推出。
【談外語考試社會化】
外語一年兩考 “已邁出一大步”
新京報:這次改革提出“兩依據一參考”,其中一個依據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很多公眾不太了解。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此前高中會考有何區別、聯系?能否杜絕高中會考那樣的隨意考試、監督不嚴等問題?
張力:新一輪改革有5個特點,一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將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此前各地高中會考成績并不作為升學依據;二是學業水平考試范圍覆蓋國家規定所有學習科目,會考科目各地范圍不一;三是學業水平考試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按國家課程標準和考試要求統一組織實施,會考僅執行各地要求;四是學業水平考試在高中三個學年內學完課程即考,會考多集中在高二年級;五是學業水平考試要求合理安排課程進度和考試時間,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同一科目兩次考試機會,會考只給掛科學生提供補考機會。
總之,新的改革設計,旨在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每門必修課程,避免嚴重偏科,減輕一次考試的心理焦慮和精神負擔,必須從嚴把控學業水平考試全過程,確保考試安全有序、成績真實可信,以科學檢驗學生學習程度、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新京報:我們發現,在方案中,未明確提及外語將是社會化考試,也未明確以等級進行評價,這在討論過程中,是不是最大的爭議點?當時是怎樣權衡利弊的?對高考外語改革,今后應該堅持怎樣的方向?
張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用了248個字來部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前所未有,足以顯示中央對考試招生制度的高度重視。
其中“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就是這次全會文件一個創新舉措亮點。
從滬浙試點的基本要求看,統考科目從3+X減至3,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雖然沒有實現類似歐美國家標準化考試的一年多考,但已邁出實質性的一大步,以后各地試點還會繼續探索。
外語社會化考試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且其他科目社會化考試,有可能先對信息技術進行試驗,關鍵還取決于國家教育考試機構、國家題庫和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的進度和水平。
【談高校專業設置】
高校專業調整需“三年早知道”
新京報:實行高考文理不分科后,高校在專業設置上,是否有必要也進行相應調整,如弱化文理差異?
張力:《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
當高考不分文理科后,高校既可以在現有本校設置專業不作調整的前提下調整考生選拔標準,也可以在上述目錄內調整專業,這完全屬于高校法定自主權范圍內的行為,也需要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則向社會公布。
新京報:方案提出要規范和減少高考加分項目,但不少加分項目涉及不同職能部門利益,乃至歷史遺留問題,這次中央決策能否真正打破部門利益對高考加分改革的束縛?
張力:高等學校錄取學生向特殊群體傾斜,是各國高等教育系統通行政策之一,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起開始施行,大致分為補償性和獎優性兩類加分政策。
補償性政策主要針對少數民族、烈士子女、退役軍人等,今后要繼續堅持但要完善制度,大方向是強化陽光監督、嚴控資格審核關、調整加分標準和辦法。
獎優性政策主要針對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表現者、科技體育藝術特長生等,明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對其他確需保留的項目合理設置加分分值。
今年底教育部將出臺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指導性文件,預計將更好發揮學生及家長監督、教育督導制度監督、社會及媒體監督等作用,確保中央關于促進高考公平的決策落到實處。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許路陽
(原標題:專家:外語社會化考試不可能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