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聽,還覺得這些地方治理“庸懶散”方法對路、措施得力、行動迅捷。可仔細一想,這種懲戒方法與古代刑罰的“流放”如出一轍,不可助長。
邊遠鄉鎮條件差、底子薄、發展慢,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也是各地黨委政府最應該關注、支持和幫扶的地方,特別需要一支有激情、有智慧、敢吃苦、愿奉獻的干部隊伍帶領群眾苦干實干、巧干快干,以“急行軍”的狀態趕上“小康大部隊”。按從嚴控編的管理規定,安排了多少名“庸懶散”者到鄉鎮,也得從鄉鎮調走多少名干部以保證不“超編”,這種把邊遠鄉鎮當作“庸懶散”干部“流放”之地的做法,雖然實現了對機關干部的“懲戒”功能,但間接卻挖了鄉鎮的“墻角”,削弱了鄉鎮的力量,對邊遠鄉鎮“地位歧視”和“發展輕視” 的態度,在不經意的行為中暴露無遺。
另外,干部隊伍中的 “庸懶散”之風,雖然表現為工作上的不作為,而根子卻在干部的思想拋錨、動力缺失上:有的是因為機關長期的粗放松散管理,出現了“習慣性”懶散;有的是因為“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內部考核,造成了“摔罐式”懶散;有的是因為職務遇到“斷頭路”、職級已達“天花板”,出現了“泄氣式” 懶散……如果科學的管理、帶電的約束不跟上,即使把發現的“庸懶散”干部全都“流放”,要不了多久機關里又會滋生出新的“機關病”;如果干部的思想病根不切除,庸懶干部不管被“流放”到何地,他們的庸懶之病不僅不會“痊愈”,也許還會擴散蔓延,甚至可能“傳染”給新同事。
因此,治理干部隊伍中的“庸懶散”病,光有鮮明的態度和迅速的行動遠遠不夠,必須分析問題成因、找準問題“七寸”,本著科學管理、從嚴治吏的治理原則,把握以人為本、激發活力的治理方向,遵循標本并重、“長常”并舉的治理方法,才能走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