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競爭力智庫副總裁朱金鋼介紹,我國全面小康經濟發展目標中確切的標準是: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發布方以“公益性、公開性、公正性”為原則,以全國各城市為研究樣本,利用公開統計數據,從經濟發展維度,創立“中國城市小康經濟指數指標體系”,每年發布指數報告。
《報告》設定小康經濟指數以100為預期點。截至2016年底,全國小康經濟指數為93.25,提高6.97,增長8.08%。我國距離全面小康經濟發展目標還有6.75的距離。2011年至2016年我國小康經濟指數分別為58.39、65.27、72.13、80.27、86.28和93.25,全國小康經濟指數連續6年提升。
資料圖
《報告》顯示,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和福建6個省份小康經濟指數超過100,即這6個省份實現全面小康經濟發展目標。小康經濟指數最高的三個省市是上海、北京、天津,分別為149.92、146.71、131.71。
除直轄市外,小康經濟指數最高的省份是浙江、江蘇、福建,分別為127.10、118.88、101.28;小康經濟指數增速最高的三個省份是浙江、江蘇、福建,分別比去年增加9.26、8.86、7.58;小康經濟指數增長率最高三個省份是西藏、貴州、重慶,分別增長了12.38%、11.03%、9.59%。
中國各省區市小康經濟指數
《報告》還發布了655個城市的小康經濟指數。全國655個樣本城市小康經濟指數平均值為89.09,提高了4.88、增長了5.80%,比全國小康經濟指數高出2.81;中國城市小康經濟指數中位數為82.92,比全國低3.36。全國655個城市中,有286個城市小康經濟指數跑贏全國,占比43.66%。全國655個城市中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城市達164個,比上一年度增加28個,占全國城市數量的25.04%。除北京、上海、天津3個直轄市外,剩余的161個城市分布在22個省,浙江、江蘇、山東數量最多,分別達到26個、26個、20個。各省小康經濟指數超100的城市數量分別為河北3個、內蒙古9個、遼寧5個、黑龍江3個、江蘇26個、浙江26個、安徽3個、福建11個、江西3個、山東20個、河南8個、湖北8個、湖南7個、廣東8個、四川2個、云南1個、陜西2個、甘肅2個、青海1個、寧夏1個、新疆11個、貴州1個。
中國各省區市小康經濟指數前10位分別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山東、內蒙古、遼寧。
中國地級城市(含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小康經濟指數前10位分別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浙江杭州市、寧波市,江蘇蘇州市、無錫市,浙江舟山市,廣東廣州市、深圳市,山東東營市,浙江嘉興市。
中國縣級城市小康經濟指數前10位分別是:內蒙古霍林郭勒市,江蘇昆山市、張家港市、江陰市,浙江義烏市,江蘇太倉市、常熟市,山東龍口市,江蘇揚中市,浙江海寧市。
為了能對城市全面小康進程進行科學、全面監測,幫助各城市評測自身長處和短板,突出重點、補齊弱項,確保所有城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競爭力智庫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指導,以十八大和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為基礎,以中央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論述為依據,借鑒國家相關部門、各省區市小康監測部門及研究機構相關研究成果,構建了覆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文化建設、生態建設、民主法治和居民滿意度的“中國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體系”。中國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體系包括客觀數據監測和主觀滿意度監測兩部分組成??陀^數據監測通過采集公開資料進行監測;主觀滿意度監測由地方政府委托獨立第三方調查機構,依據競爭力智庫研究的全面小康調查內容,通過電話調查、實地調查和大數據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監測。
附件1:中國地級城市小康經濟指數前100(含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
附件2:中國縣級城市小康經濟指數前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