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全文11000多字的文件提出:確?,F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階段性明顯改善,基本完成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等,涉及脫貧攻堅、人居環境、鄉村產業、農村改革等諸多方面。
在超過半數人口城鎮化的當下,許多人會認為中國社會的核心問題,已從過去每年政府“一號文件”著墨最多的“三農”問題,轉化為新型城鎮化的各類問題了。但春節期間各地涌現的“返鄉記”卻在訴說一個事實——中國的農村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人們關注最多的話題,大概都是同相親有關的。農村適婚男青年湊不齊高額的彩禮錢,不得不一次次地相親而去,又一次次地失望而歸。與之相關的是農村的紅白喜事和婚喪嫁娶,它們成為部分地區人們生計的難以承受之重。
農村垃圾圍城的問題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但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精準扶貧的成效明顯,但仍有很多貧困戶脫貧后返貧,形式化扶貧的問題依然突出。還有農村的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問題解決不了,人們因為農村公共服務不力而選擇在城市購房,由此背負高額房貸而無法喘息。
那么,應該如何讓農村更美好呢?
首先,農村問題應得到進一步的高度重視和普遍關注,并認識到農村問題的出現和持續惡化,同城鎮化是互為表里的聯動共演過程。不解決農村問題,新型城鎮化也會止步不前。光發展城市而不反哺農村,農村問題不僅會卷土重來,而且會令久治不愈的城市病變本加厲。
隨著農村青年和物產進城,農村的問題也隨之蔓延到城市。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會使城市的生態環境失去天然屏障,也使供應給城市的農副食品安全保障面臨挑戰。城市不僅不應對農村問題置之不理和作壁上觀,而且還應認識到解決農村問題的緊迫性和攸關性。
換句話說,農村問題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和徹底的解決,就會以另一種形式反饋到城市,并讓城市的人們承受同樣甚至更重的困苦和磨難。這意味著在關注各類“城市病”的同時,仍然要不忘“農村病”。
其次,要將農村問題與城市病一同解決,而不應將二者割裂來看和區別對待。恰恰是城市未能有效吸納農村人口并使其市民化,才使農村問題周而復始地重演。恰恰是城市對涌入的農村人口說“不”,才使農村問題不斷加劇,并反過來加重城市病。
城市不應只是源源不斷地汲取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竭澤而漁地利用農村的各種生態資源。城市應對等對待為其付出青春年華和聰明才智的進城務工人員,善待其家庭、子女和老人,使農村與城市共同高質量發展和共享發展紅利。
從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都經歷了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交替推進過程,通過雙向城市化而帶動城鄉互動發展。工業化帶動了城市化,這使城市病凸顯,并伴隨著農村的凋敝。在城市居住成本攀升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們紛紛逃離城市而回歸田園鄉村,并帶動了鄉村的復興。當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水平越來越步調一致時,城鄉融合發展就成為值得期待的社會常態。
盡管國情和歷史階段不同,但是中國的城市和農村大概都會經歷類似的交互式發展歷程。從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而言,城市和農村的交融式發展需要經歷一段漫長的過程。中國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體制優勢,盡可能縮短這個過程,并減輕轉型過程中人們所遭受的各種陣痛。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印發《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需要探索和創新城鄉協調發展機制。
城市這樣做并非只是無償奉獻和純粹輸出,而是通過城鄉融合發展反過來解決城市病。城鄉融合發展將徹底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即農村比不上城市。城市不應高人一等地俯視和憐憫農村,農村也不必充滿自卑地抬不起頭。
城市和農村的功能定位有著天然的不同,在城鄉交融式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和鄉村的不同功能定位最終會實現殊途同歸。城鄉融合發展會讓農村和城市發揮各自的優勢,并保留各自本色。
文件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落實“四個優先”的要求作為做好“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
未來,希望每年都能讀到不同味道的《返鄉記》。當居住在城市的人們回到農村時,他們記述農村的嶄新面貌,感喟農村很多方面更比城市好。盡管城市和農村在許多方面會有差別,但生活水準和精神面貌方面卻應有共同的特征。希望看到更多的是農村的自信、農村人的自豪,以及農村和城市的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