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歐洲進行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天(12日)即將結束對德國的訪問,飛往俄羅斯。去年5月,李克強總理上任后首訪最后一站就選擇了德國。德國也是他就任總理以來第一個兩度訪問的國家。
昨天,李克強總理在中歐論壇漢堡峰會上發表題為《樹立互利共贏的新標桿》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將經濟發展比喻為更看重耐力和后勁的長跑:經濟的發展不是短跑,是沒有終點的長跑,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更重要的是看耐力和后勁。面對下行的壓力,我們沒有實行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我們提出的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企業在領跑,但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是中小企業;大企業在進行重大的創新,但是現在在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發展的時代,小企業靈活創造的強度更加明顯。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部主任崔洪健認為,面對目前的經濟形勢,更需要從內部改革來挖掘潛力。
崔洪健:我們知道實際上在中德已經提出了,在中小企業的合作方面需要有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因為中小企業配合了德國經濟的主體,而其實在中國我們知道大量的民營企業或者說中企業也是中國發展的主力軍,在這個方面我覺得中德之間其實有更好的,或者說有更多的機會能夠合作,我想在這個方面,德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也可以給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更好的經驗。
你如果喜愛你自己的價值,那你就要給世界創造價值
李克強還引用德國文學家歌德的名言來說明創新和創造價值的重要性:我想起歌德曾經說過的話:你如果喜愛你自己的價值,那你就要給世界創造價值。創新和創造是人類共同的理念和追求,我們就是希望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就事業,這樣可以把我們的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
崔洪健認為,李克強總理引用這句話,意在表明中德之間的合作要把自己的利益和對方的利益很好的結合起來,而且需要更好的發揮人才的作用。
崔洪健:尤其是對咱們中國來說,我們每年現在是有大量的畢業生,因為我們的人口基數很大,人口基數所帶來的規模效應,如果更好的把它轉化為一種人才的培養,或者說一種成長的環境,實際上這就預示著中德雙方在這一塊兒也有很好的合作潛力,也就表明了中德雙方未來在這個領域,在更好的把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這個領域會有更好的合作機遇。
在演講的過程中,李克強還強調,中國愿意和歐洲進行深入的人文交流,并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在德國萊法州,我聽說有一位食品加工師,30多年來往返中德有250次之多。不僅把自己的生產技術帶到中國,但與此同時他還為中國的地震災區捐款、資助失學兒童。這位友好人士稱自己是一個85%的中國人。
崔洪健認為,這位德國加工師的故事只是中德兩國民間交流的一個縮影。只有兩國社會和民眾之間真正的相互理解,真正的尊重對方,才能讓中德關系真正持久穩健的向前發展。
崔洪健:我想這正體現了咱們外交的一個理念,叫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因為我們知道兩國關系的一個長期穩健、穩固的發展實際上不僅僅需要靠政府推動,不僅僅需要靠領導人的密切互動來推動,更重要的還在于兩國社會、兩國民間、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的理解,相互的頻繁往來,所以現在實際上中德關系我想現在有了很好經貿基礎,有了很好的頂層設計,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是兩國人民之間、兩國社會之間這樣一種頻繁的、密切的,越來越深入的一種交流。
“魯班鎖”讓中德合作更加緊密
在當地時間10日下午在柏林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出席第七屆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并發表演講時,李克強說:中德兩國在創新方面應該說都有沖動,我們的合作要打造升級版,沒有終極版。中國有句話叫做“朋友越走越近”,中德建交42年來,兩國關系歷經風雨,走向成熟:兩國的合作像緊緊咬合的齒輪,可以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成為利益的共同體,甚至是命運的共同體。我們之間的貿易額在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就前三季度來算仍然實現兩位數的增長。
崔洪健認為,中德關系之所以得以迅速發展,正是得益于雙方各層級之間的交往和互動。
崔洪健:其實國和國之間的關系說起來復雜,其實也很簡單,也就像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一樣,朋友要經常相聚,經常來往,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對方,也能更好的把自己和對方的利益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所以我想這句話非常形象的表明了,中德關系這幾年走的非常迅速,而且穩健的發展歷程。
在演講的最后,李克強總理將一把精巧的魯班鎖送給默克爾。他說,這是訪前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師生共同創作的作品,希望我送給默克爾總理:魯班是中國著名的工匠,但是這個產品是在中德技術學院創造的,那也可以說是中德合作的產品,這表明中德兩國在制造業、在創意產業,都可以運用我們共同的智慧迸發出新的火花,創造出不僅在中德市場有競爭力,而且在世界上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崔洪健說,這把魯班鎖象征著中德雙方將在科技和創新方面有更好地合作。
崔洪健:我們知道這把鎖代表了中國傳統的技藝或者說工藝,而我們現在中德之間在產業方面的合作,或者說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也正是像魯班鎖所傳遞的意義一樣,中德雙方會在科技和技術創新方面有更好的合作。
往期回顧:
中國領導人密集訪歐 助推中歐關系新發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于今天(9日)開始訪問德國、俄羅斯、意大利、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并出席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人們發現,在我國領導人今年的出訪行程單上,歐洲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今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歐;6月,李克強總理訪問英國和希臘。這次,李克強總理又將踏上年內的第二次歐洲之旅。同時,此訪也是李克強就任總理后第四次到訪歐洲地區。
再看,此訪的第一站德國——去年5月,李克強總理上任后首訪最后一站就選擇了德國。德國將是他就任總理以來第一個兩度訪問的國家。而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剛剛訪德;7月,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10月,李克強總理再次訪德。中德為何有如此密集的高層互訪?此次訪問對中德、中歐關系又意味著什么?
德國的期待
去柏林必去的地方就是勃蘭登堡門,這座永遠敞開的大門前的廣場上街頭藝人的音樂聲、游客的說笑聲此起彼伏,在廣場邊的紀念品商店工作的諾瑞斯對中國一點也不陌生:
“我是網上看新聞知道中國總理要來德國訪問的消息的,德國的中國游客不少,我想中德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了。我在上大學時去中國南方旅游過,班上也有中國同學,他們都很努力,和他們共事很愉快。”
持同樣觀點的包括正在辦公樓里為李克強總理即將發表演講的漢堡峰會而忙碌的漢堡商會國際部負責人阿茲曼:
“歐洲尤其是德國和中國之間的關系比以往都要密切,李克強將與默克爾共同主持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這種磋商就是兩國關系良好的標志之一。去年中國對歐洲、德國包括漢堡的直接投資都在顯著增加,而且中國還一直是德國重要的市場,對于德國企業來說,我們尤其對包括銀行金融業、綠色增長、健康等在內的服務業合作感興趣?!?/p>
漢堡是國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貿中心,那里三分之一的集裝箱往來就與中國有關。漢堡峰會——中國與歐洲相遇開始于2004年,今年正好是第十年。這不僅是中德,更是中歐經濟對話的重要平臺,阿茲曼——
“在今年的漢堡峰會上,我們尤其期待聽到李克強總理關于經濟改革的觀點,因為恰好現在距離去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有將近一年的時間了,所以我們這些歐洲企業特別想知道一年來進行了哪些經濟方面的改革、中國的未來怎樣,以及這將對歐洲企業意味著什么。”
德國乃至歐洲的企業家為什么這么熱切的關注中國經濟的一舉一動?在德國工作多年的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認為,原因離不開中德經濟很強的互補性
不僅是德國,整個歐洲都越來越重視中國的作用。這也是為什么李克強總理即將在此行最后一站米蘭參加的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也越來越受到歐盟的重視。外交學院歐洲問題專家熊瑋。
德國質量加中國速度
記者的報道提到“德國質量加中國速度”,的確,同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和德國,在很多方面有互補性,德國制造揚名世界的秘訣是什么?中國制造如何學習德國制造?
其實,100多年前,德國制造同中國制造一樣,當初的名譽并不像現在這樣好。19世紀中期,Made in Germany 是英國人強加給德國人的,是為了提醒了消費者注意,他們購買的東西是廉價的劣質品。“德國制造”由此產生。不過,英國人失算了,他們歧視德國產品的做法不但沒有得逞,反而適得其反。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
說到德國制造,不能不提到汽車。今年的北京國際車展上,比亞迪與戴姆勒合資雙方共同打造的中國首個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的品牌騰勢,終于迎來的上市的時刻。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云飛:
為該項目傾注了多年心血的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羅林格,剛剛獲得2014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在他眼中,德國制造的成功并不屬于某個人或者某個大企業:
“其實德國的很多中小企業在技術和質量控制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我覺得這對于中國來說也具有借鑒意義。尤其是在技工教育方面,不僅教授書本知識,更要會親自用手去做好?!?/p>
漢堡商會國際部負責人阿茲曼也認為,德國獨特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是德國工業成功的秘訣:
“德國人非常重視這種職業教育制度,只要你有擅長的技能,比如技術工人、就能得到高薪工作,這就給你另一種就業選擇,不只是上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舉個例子,我們漢堡商會下屬的大學在教授理論課的同時也要求學生到漢堡企業實踐學習?!?/p>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周弘則認為,德國制造的成功原因不止一條,但是最值得中國制造學習的是嚴謹認真的行業精神——
(原標題:中歐論壇漢堡峰會:李克強演講闡述中歐關系)